·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校园资讯 >> 校长话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中新课程对学校管理的挑战
作者:佚名    校园资讯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1086    更新时间:2008-5-7
         【字体:
 [摘要]:为适应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必须改革。新的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创造新的校园文化管理。    [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 学校管理    按照教育部要求,自2006年秋季起,安徽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新课程是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一、高中新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科学的蓝图,而要把它变成现实,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都能够获益,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方式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是作为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它是学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必要保证。    这次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适应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生态形成的先期要素,而学校管理则是学校教育生态平衡形成的关键。没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    1、评价制度不够合理    其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即学校领导,没有体现现代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对教师的考评没有被评教师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参与。二是评价依据惟一即“分数第一”,“分数”被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惟一依据,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甚至于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而忽视了教师劳动的过程性、群体性,对教师进行的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又怎么能去进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呢?    2、学校管理缺少人文关怀    学校制度建设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只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领导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领导只关注到教师的弱点或不足,对个体教师的长项不注重研究;对学生的奖励只关注到少数高分学生,对非智能领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视而不见。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建设、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发展与变化或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均不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之内。这种管理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了人情味,忘记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创造性,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3、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意识淡漠    目前在所谓校长负责制的影响下,许多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成了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而我们有的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包括上级)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崇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斥退了教师的个性。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进行下去。    4、学校管理的封闭性    我国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直接接触甚少,自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学校缺少与外界社会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的封闭性:以学科为本位的管理,强调学科教学的独立性,忽视学科教学中的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社会化,特别是对社会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的要求反应迟缓,课程缺少地方特色;二是德育管理以学校为惟一中心,忽视学校以外的与学校教育生态形成有重要关系的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构成的旁系环境的培植与利用;三是活动课程的管理,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限制师生的教学活动范围,各种知识的应用只能纸上谈兵,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四是缺少信息渠道的开通,师生一起闭门造车。    5、德育工作实效差    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目前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德育标准过高,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二是顺从取向,即把是否“听话”“顺从”作为衡量学生品行的价值尺度,导致他们选择能力的退化;三是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四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如此新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很难实现。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讲的是驴子过河,第一次驴子驮着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盐化了,驴子感到浑身轻松;第二次驴子驮着棉花,它又想如法炮制 再偷一次懒,结果棉花浸了水变得越来越重,驴子便淹死了。这个故事说明,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和自身,从前管用的方法现在很可能是愚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同样如此。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和推进。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    1、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 “士为知已死”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在“尊重”的环境里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的最佳链结,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教师发展的平台。另外,学校的管理重心应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在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起码要求。不同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要帮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2、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制度    “校本”一词是从外国引进的,其英文说法是“School—Bace”,具有“基于学校”的意思。“校本教研”的新内涵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过去我们的教师“只顾低头拉车,没有时间抬头看路”,缺少高屋建瓴和综观全局的能力。新课程学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学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要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校本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学校营造起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3、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与管理机制。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要求教师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一点民主的意识,又怎能奢望他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主权利。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体制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使教师、学生、家庭和社区充分的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评估、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活动等等中来。完善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享有主人翁地位。    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将其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发展和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重视教师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新模式    用“以学论教”的思想代替“以教论教”的思想。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师要针对当地的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驾驭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主动创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教学要素,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特色,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些个人的创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度”无疑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考查,并以“学习效果”指标取代“教学效果”指标,树立“以学论教”而不再是“以教论教“的评价观。一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受益一生,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适当,课堂组织高效。    6、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二要抓实德育的质量管理,克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三是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四是加强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7、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选课指导制度就是学校为帮助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它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某些课程,避免偏科、厌学等现象的出现。学生选课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作出选择;二是必修课为前提、力所能及的原则,因为必修课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四是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毕竟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得到成熟的境地,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还不是十分稳定和深刻。    8、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包括学校的建筑、环境、绿化、标志等,还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制度、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等。它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更具有沉静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老故事:一位新国王继承父业,励精图治,但国家却日渐衰弱萧条,新国王大惑不解,就前往名山寺庙,请求大师指点,大师带着新国王来到一条又宽又大的河边,并在岸边架起一堆柴点燃,熊熊火焰留给国王的印象是:它有着挑战万物、横扫一切障碍的力量;而身旁的大河给国王的启迪是:这条河流过之处是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欣欣向荣的大树。火可以向夜空挑战,但在燃尽所有的物品,只留下灰烬而已;水永无声息地流着,滋养着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还有欣欣向荣的大树,这就是沉静的力量。这次新课程改革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更新运动,它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教学价值观的更新,也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更是新的校园文化管理的创造。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用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的价值和快乐,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以保障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校园资讯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校园资讯:

  • 下一个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