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考阅卷中发现的考生的三大缺陷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1370    更新时间:2006-10-11    
         【字体:

1.书本知识的缺陷。

高考试题强调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考答案的简练、完整、逻辑性强的特点,是知识完整性的体现,是知识逻辑联系的体现。许多考生答案凌乱、无序、罗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把握不精准、不全面,没有逻辑性。

如38题第(3)问: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得原理加以说明。

该题的答案就是根据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两个方面做出的,逻辑顺畅、层次分明。而许多考生的答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要么只说了原理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要么知道说两点但表达不准确,要么凌乱地堆砌了许多其他哲学道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突出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的缺失。

实际上做这类题是有技巧的,就是借助试题指定的原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组织答案。

    2.热点知识的缺陷。

    高考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深刻的。因此,理解热点问题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如第39题(6)、(7)问,考查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要做好这两问,考生必须懂得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目的意义、影响,以及我们是怎样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

回答第(6)问时,由于没有全面、完整地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分析不深刻,要点不全面。回答第(7)问时,相当一部分答案很乱,有的写了7个以上的要点,内外因关系的原理只是很简单地写做了一个要点。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对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本质内容掌握不全,理解不深刻,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关注和思考不够。

    3.解题能力的缺陷。

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差,即通常说的审题能力差。

获取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会读材料,材料中的信息找不准,找不全,读不懂。解读信息的能力差表现在,不会甄别、整合,不能调动有关知识、学科思想以及时政知识对这些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因而不能准确把握试题的意图。

我们常说,“解题没有巧,答案题中找”。意思是说,主观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题目本身。这个过程就是考试说明中说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个能力最关键,也是区分考生的核心能力,它直接制约着后面三个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如,38题第(1)问,要求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做好本问的技巧有三:一是看清坐标系的构成。该坐标系有两个纵坐标轴,左纵坐标轴所标注的是数量值,右纵坐标轴所标注的是百分比值,它们分别是柱状图和曲线图的参照系;二是看清图中的两个主体,即柱状和曲线;三是分类比较,分别比较两个柱状和两条曲线。一些考生没有掌握这类情景形式的审读规则和方法,不知道怎样切入试题,答案要点也不全面,反映了他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差。

    如,回答38题第(2)问,首先要抓住材料二中的“四高现象”,抓住了这个“信息点”就抓住了试题的主题和切入点。许多考生没有答出这个要点,而是直接写了许多节约的措施,这样的答案显得很突兀,漫天撒网,无的放失,得分必然很低。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除了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关外,还受下面两个能力制约,一是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对学科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对时政问题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其实践的了解和领会程度。

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运用知识,就事论事,或者运用的知识不全面、不准确、不恰当,甚至是无的放失地运用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

如,38题第(3)问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做答案,39题第(7)问用内外因关系原理做答案,许多考生不能准确调用这些知识,他们的答案缺乏主题,缺乏中心,缺乏逻辑,要点不全,甚至任意堆砌知识点。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原因主要是理论功底差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差。从理论功底方面看,表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把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综合性,没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没有准确的理解和领悟学科思想。从能力方面看,不能将审题获得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理论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观点、原理等回答问题,思维速度与品质比较差。

第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差。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抓不住主体,表达不细致、不全面、不简洁,专业术语使用不当或没有使用,口语化严重。

如,38题第(1)问,描述的主体是两个:GDP和能源消费。部分考生只回答了一个主体。该题要求用对比的手法对这两个主体进行描述,思路清晰,行文流畅。而相当多的考生是分别描述,分别描述有两个方面的弊端,从内容上看,分述很难体现试题的命意——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轨迹(即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从形式上看,分述显得很罗嗦,阅卷老师看起来很费劲,很难看出考生所要表达的思想。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相关的背景知识缺乏,导致题目的情景材料没有读懂,信息没有解读出来;二是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不好,时政语言积累不够;三是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水平不高。因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对事物进行叙述。

第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差。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第一,脱离材料,抽象分析,无根无据,无的放失。第二,罗列观点,堆砌理论知识。第三,摘抄材料,堆砌材料。第四,思维不深刻、不全面,视野不开阔,不善于多个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第五,思想陈旧,缺乏时代性。第六,论述过程混乱,同一角度反复重复,思维零乱,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逻辑性。

如,38题(2)、(3)问,39题(6)、(7)问,都在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里以38题第(2)问为例进行说明。考生的答案几乎是同一模式,直接写了节约资源的措施,好一点的答案结合材料找措施,差的答案堆砌了许多材料中没有的措施。这样的答案得分都不高。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不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问题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没有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准确理解和领悟,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提出(或得出)正确的观点,更无从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第二,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答题规则掌握不好,导致论证和探讨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第三,组织表达能力差,语文水平不高。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