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浅谈中学老师的教育科研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471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中学老师中,会搞教学的人不少,可以说每一个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几乎都有一批教学上的高手,他们所教的学生应试能力强,在每年的中考、高考中,成绩都能在当地居于领先地位。在一些学校还出现一批专门教高三、初三的“专业户”。但是,会搞教研的人并不多,就是这些教学上的能手、“专业户”中,有相当部分教研能力较弱,他们优秀的教学成绩,主要靠“时间+汗水”的责任心,其次是靠多年指导学生应试的经验和对教材的熟悉。就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效果确实不错,但写不成教研论文的大有人在,勉强写出的东西空洞无物,逻辑混乱,甚至句子都不通顺。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保守、认识上的误区而致。对于教育科研,中学老师常常产生如下几个认识误区:第一,科研神秘,高不可攀。认为搞科研是大学老师和科研人员的事,中学老师没有能力和资格搞科研。第二,轻视科研。认为中学老师把课上好就行了,搞科研影响教学。甚至还有老师(本校以前的一个老校长就是持这一观点)认为中学老师搞科研是出风头,不务正业。第三,没有关系,难以入门。不可否认,搞科研的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若科研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老师认为,没有关系,一个无名作者是不可能发表文章的。本校一位老师曾说过,杂志上的文章有三种,一种是名人文章,(靠自己的名气);一种是关系文章,(靠同学、朋友、亲戚等关系);一种是购买文章(帮助推销资料,寄审稿费等换取发表)。这位老师说的情况也许存在,但绝不是主流。我们曾经为此还进行过一次争论,他说我太理想化了。后来我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从99年秋以来,两年时间先后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政史地》、《重庆教育》等全国性刊物共发表十余篇教研文章。这些杂志的编辑与我没有丝毫的关系,至今我还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何模样。第四,认为搞科研只要写几篇文章就行了,或用课题研究装点门面、凑热闹,不顾实际。

那么,中学老师究竟应不应当搞教育科研,怎样才能搞好教育科研?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

1、是时代发展对每个中学教师的要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就由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人才、教育的竞争,各国纷纷开展教育改革,以便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面对这一世界发展潮流,中共中央国务院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先后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了全面布署。基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而处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则是这一工程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能否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才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2、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决定,在2002年要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强调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推广,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试想,教师不加强教育科研,不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创新、去从事研究性学习呢?岂不是“以已之浑浑而使人昭昭”吗?

3、是新的课改方案对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按新的课改方案编制的新教材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教育部决定,2002年将有15%的学生进行实验,建立省级实验区,2003年修订后增加到30%,2004年全国推广。高中2003年开始实验,5年内完成。那么,新教材究竞有何特点,对教师的素质有怎样的要求?从已出台的方案和实验教材看,有如下特点:第一,观念新,实验教材是从大课程观的观念去思考分析课程。力求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学习方式。在课程的功能观上强调要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过程,一个部分,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第二、用课程标准替代过去的大纲。大纲主要是从教的角度去考虑,要求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课程标准则是按这门课程的价值、理念去考虑,主要是从学的角度去要求。第三,结构创新,实验教材的结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建立分科课、综合课、综合实践课。二是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和地方课。高中选修课要求高质量、多样性,实行学分制。三是普教与职教的均衡,城市要求开设职业技术教育。第四,课程由二级管理变为三级管理。即学校除开设统编教材和地方教材外,还要开设校本教材。

以上课改计划特点可看出,要求高、难度大,课本仅仅是作为学习的凭借。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和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根本无法适应新的课改计划的要求。

4、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和发展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行,用“时间+汗水”来维持学校的生存已不可能,加强教育科研,科研兴校、以研促教才是一个学校长久的、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5、是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教学上如果有常胜将军的话,一定是因为他善于补充新知识,加强教育科研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会老化,加之精力上的限制,教学上的黄金时期也会逐渐过去,但教研经验则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丰富。尤其是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只有加强教育科研,不断更新知识,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永葆青春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通过教育科研,不仅使前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研成果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将你的思想和经验形成文字贡献给社会,互相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更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怎样搞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要取得成效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多看书,积累材料。一个科学巨匠曾说过,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这说明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从书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那么看什么书呢?首先要多看专业书籍,把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要多看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了解当前国内外的最新理论信息;最后还应适当看一些比较高雅的文学书籍,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自己的教研论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第二、多写读书笔记、积累素材。作家、科学家、政治家们一般都有写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很多文学名篇、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是从他们的读书笔记、日记中来的。同样,教育科研也有过积累素材的问题。

第三、作好灵感记录。灵感常常是瞬间产生,过不久就会遗忘,因此有必要进行记录,待有空时进行系统整理。据我的体会,灵感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从看书中得到的启发;偶然产生,有时还可能是梦中所得;从旁人的吹牛中得到的启示;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启示等。

第四、要有恒心和毅力,贵在坚持,不怕失败。

三、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录

教育科研成果最后都要以文章的形式展现。要使自己的成果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物质效应,必须是公开刊物发表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当然,能够公开发表肯定是很困难的,必须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因真正全国性刊物每学科仅那么几家,而每个学科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在近20万左右,还有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大学教师及科研机构的教研员,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据说一般都在百分之一,稿件多时恐怕还不止。那么,有捷径可走吗?我认为捷径是没有的,但中间还是有一定的窍门。

首先,文章必须有特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特的论证过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经常有老师同我讲,他投了多次,就是不用。这其中最大可能是文章缺乏深度和特色,但本人是不会知道自己的短处的,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之故。

其次,要研究杂志的特色。每一家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所投稿件必须适合该刊物的栏目要求,否则再好的文章也会石沉大海。以历史刊物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服务于教、学、考的综合性刊物,栏目较多,起着“教参”的作用。《历史学习》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刊发理论文章。《中学历史教学》主要为教学服务,对教材辅导方面的稿件用得较多。

其三、要注意行情,尽量避免重复研究。所谓“行情”,就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该问题是否有人研究,研究到何程度,是否出现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若出现必须有所超越且有参考价值。

其四、要把握好时间及热点问题。教学方面的杂志每个季度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用稿规律、有所侧重。若能把握好这个侧重点,将增加用稿的机会。一般来说,杂志刊发的文章与教学进度一致,作者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每年的4——6月是高考大练兵时期,服务高考方面的稿件用得较多;8——10月是高考的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方面的稿件用得较多。同时每学科都有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是高考的重点,杂志社都比较注意进行选择采用。

最后,当然,不可否认也还有一个机遇问题。以上都注意了,也可能不被采用,如稿件太多、突然改版、名人稿件太多压缩了版面等因素,而时间一过又失去了时效性。

四、解放思想、科研问题上反对知足常乐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校长私下对本校教师情况有一个总结:初级教师打主力,中级教师偷懒,高级教师拖后脚。虽有点片面,但确实存在部分高级教师不求进取的现状,认为职称得了,特级、研究员的要求太高,轻轻松松混到退休算了。初中级老师有时也搞一点教育科研,写一点教研文章,但相当部分是为了应付评职和考评的需要,有一点成绩后就不愿再深入下去了,所以很多老师教一辈子的书,当他退休后就乘两样东西:教材和教参。教师要走出这个怪圈,教育科研上真正有所作为,我主张两点:

第一、要这山看到那山高。即当你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后要制定更高的目标去要求自己,当你的教研文章进入地级刊物后要准备进入市级刊物,当进入了正式的市级刊物后要准备进攻国家级刊物,这样永不满足,永远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

第二、脚踏几只船。我所说的“脚踏几只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参考多方面的书籍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如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考试研究、综合科目的研究等;另一层意思是指研究者在向这家刊物投稿时,还可以同时向多家刊物“暗送秋波”(当然,反对一稿多投,“送”的必须是不同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综合教研的能力。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