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中学生学习归因探析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2786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提要  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认识,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大因素。探讨中学生“学习归因”的原则、方式,进行归因诊断、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归因  原则  方式  诊断  指导

 

    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此目的,很有必要对学生“学习归因”问题进行探讨。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学习归因”,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推论。学习归因正确、科学,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学习行为归因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本文拟从学习行为归因的原则、方式、诊断、指导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归因原则

    和其他方面的归因一样,中学生学习行为归因要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辩证分析内因和外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从第一个维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如学习态度、能力、情绪、性格、勤奋、努力等等,是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根本原因;学习任务、学习条件、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等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及结果也有影响,有时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多从自身内部找原因。

    2.正确认识不可控制的原因和可控制的原因的作用。

    从第二个维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分为不可控制的原因和可控制的原因。

    能力、智商(内因)、教材难度(外因)等,是学生不可控制的因素;学习方法(内因)、同学的帮助(外因)等,是学生可以控制的因素。一般说来,不可控制的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人的能力、品质、性格等具有可塑性,会因环境和主观努力而改变,但这种改变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指导学生归因时,要正确认识不可控制的原因和可控制的原因的作用,既要重视客观事实,又要强调主观努力。要引导学生多从可控制的因素中寻找原因。

    3.具体分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的作用。

    从第三个维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稳定的原因,如学习能力(内因)、学习条件(外因)等,具有经常性、一贯性的特点;不稳定的原因,如学习方法(内因)、学习情境(外因)等,具有偶然性、暂时性的特点。要指导学生具体分析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的作用,要充分重视不稳定原因对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影响。

    二、归因方式

    如上所述,对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可以分别从3个维度进行划分:Ⅰ、内因、外因;Ⅱ、可控制原因、不可控制原因;Ⅲ、稳定原因、不稳定原因。将3个维度综合起来,可将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分为8类。图示如下:

内因

/    \

   可控制      不可控制

/    \            /    \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外因

/    \

   可控制        不可控制

/    \             /    \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①稳定的、可控制的内因,如学习兴趣、自信心等;

    ②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内因,如努力、注意、学习方法等;

    ③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因,如能力、智力、健康等;

    ④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因,如疲劳、情绪等;

    ⑤稳定的、可控制的外因,如教师的评价、同学的关系等;

    ⑥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外因,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等;

    ⑦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外因,如教材难度、学习条件等;

    ⑧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外因,如机遇、运气等。

    学生一般不能对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而往往只把学习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上述某一类。这样,与8类原因相应,便有8种基本的归因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只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于 4个因素: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当考试失败,不同的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归因:①能力不强;②努力不够:③试题太难;④运气不好(自己熟悉的内容没考,考的内容自己不熟悉)。这是4种最基本的归因方式。

    学生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有的习惯于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有的则习惯于把学习失败归因于难度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归因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

    ①性格类型。性格外倾的学生往往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客观因素,性格内倾的学生则相反。

    ②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容易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内部因素;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则往往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外部因素。

    ③归因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和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三、归因诊断

    教师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发现其归因偏差,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归因指导,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归因诊断可用下列方法:

    1.心理测验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智力落后,有的老师也认为该生智商低,而实际上却并未对该生的智商进行过严格的测验,只是主观臆测。显然,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影响。如果使用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则可减少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常用的心理检验种类有智力测验、兴趣测量、态度测量、焦虑测量、人格测量等等。

    2.教育调查

    老师采用与学生个别谈话、当面批改学生作业、与其他老师交换意见、家访、问卷等方法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归因倾向,发现存在的问题。

    3.自然观察

    在自然状态下,老师通过上课、听课、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学生,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归因状况。

    4.材料分析

    老师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必须重视材料分析:分析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作业、考卷,分析班级日志、学籍薄、成绩册、借书登记,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家访记录,分析对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的结果,等等。

    四、归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行为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误差,形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和比较稳定的归顺倾向,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指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首先从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中寻找原因。

    一般说来,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容易产生被动、消极、依赖、侥幸等心理;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容易形成听天由命、不负责任的心理,有时甚至产生绝望感;把学习的成败归于因于某些稳定因素,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心理。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程度等,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尤其要强化努力。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于自己是否努力,能激发成就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坚持性,不会因一时的失败、挫折而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强化努力要收到成效,一方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努力不够,还要不断努力才行。

    要注意的是,对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能力因素要作辨证分析。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部的因素。将学习失败的原因归于能力差,将降低对成功的期望,产生消极感,这是极其有害的;而将学习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强,则能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有益的。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稳定的因素中寻找原因。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这些因素有多大影响,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3.归因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诸如:

    ①榜样法。老师现身说法,向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进行学习归因的。也可以让学习归因正确的学生谈自己在学习成功或失败时是怎样归因的。

    ②强化法。对学生的积极归因给予鼓励、赞许,加以正强化,促使其形成积极稳定的归因倾向;对学生的消极归因,给予否定的评价,加以负强化,引导学生矫正归因误差。

    ③讨论法。让学生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教师总结、评价,鼓励积极的、客观的归因,否定有偏差的归因,并使学生形成共识。

    ④谈话法。对归因有偏差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进行归因指导,帮助学生矫正不正确的归因倾向。

    ⑤渗透法。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点拨,巧妙引申,渗透归因指导,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总之,通过归因教育,作好归因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勤奋努力的学风和积极进取的班风,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2.麦迪编著《激发灵感》,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3.汪刘生:《试论教学心理诊断》,《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 3期。

        4.秋华《试析归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5.雷其坤《浅论中学生的归因指导》,《辽宁教育》,1998年1——2期。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