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新课程追求零失败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218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实现教育的零失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将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也将成为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新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不再平庸。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通过学校和家庭的辛勤教育,反而让大多数“天才”变得越来越平庸了。是呀,新入学的学生,无一不是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对学习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可是,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了儿时的机灵和乖巧,对学习不再感兴趣,“天才”的影子一点儿都没有了, 甚至变得让人“厌恶”。当然,这中间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家庭教育的失策,有社会的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应学生,我们的成才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观念,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这种评价以学业成绩作为主要的指标,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这种评价更多地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重视;这种评价关注的是考试成绩,无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差异。学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也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所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让他们适应这样的评价,适应这样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吗?

真正的教育应该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应该多出一些好学生,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少一些遗憾和失败。教育者要下功夫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情商,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也只有这种符合学生个人实际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最终成为现实,才能够让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去拼搏。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让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教育者要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方法,采用成绩评价和特长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让所有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学生。有一位教师曾告诉我,他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前十名。我觉得很奇怪,通过调查才知道,原来他的班上设置了五花八门的奖励项目:考试成绩奖、学习进步奖、体育锻炼奖、文明礼貌奖、文学艺术奖、遵纪守法奖、热爱劳动奖、创新发明奖……难怪他班的学生人人能够进入前十名,每个学生都能够领到奖状。在这样的评价面前,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当“好学生”的感觉,每个学生都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学有所成的幸福,这比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都更重要、更有意义。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离开了这一目的,任何教育都会让人怀疑它的价值。社会的需要是多样的,单一化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面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我们还真得感谢造物主给了我们这样一群性格迥异各有千秋的学生。试想,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那该是一件令人多么遗憾的事呀!

二、师生共同享受教学。

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津津乐道的是如何把学生教懂,忽视了学生自主的要求,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共同享受教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重在发挥协调组织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虽然教师知识传授者的地位不会被淘汰,但它已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在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首席参与者”,教学将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师生一起探索知识,共同分享教学的乐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从学习和探索中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心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一个班上,好学生与差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他们的心态,或者说是状态。好学生自己会找很多书来读、找很多题来做,差学生需要教师整天跟在他后面“讨”作业。原来他们有着天壤之别的心态呀!可是,我们当教师的往往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反而把学生心态弄坏了,这是得不偿失的。“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他们在强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可以说,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知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巧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品质。即使掌握知识的情况相差无几,但由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同,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收获也不会一样。教师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做什么,并能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效果更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享受教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一天,一群斑羚被猎人追到了悬崖边上,在这生死决择之际,这群斑羚会怎么办?是因为绝望而坐以待毙,还是与猎人作最后的拼搏?是趁混乱逃跑,跑掉一个算一个,还是放弃最后的希望?……学生被故事吸引了,他们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课文。

试想,如果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一道享受到教学的快乐,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即使教师想“偷懒”休息一下,学生也不会放过你的:老师,再教我们一些知识吧!即使我们想让学生松懈一下,学生也不会轻易答应:老师,让我再看会儿书吧,就一会儿。若能达到如此境界,教学效果还会差吗?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忠诚”地执行教材和教参,以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的技巧,以期获取考试的高分,忽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多元化理解,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观察世界的真实感受,忽视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被排斥在教学之外,教师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真正融入教学之中,教师不过是充当了一个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教与学都变成了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虚拟世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也罢,高分低能也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到了今天,我们不少中小学教师还在死死抱着这样的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安静的课堂是最重要的东西,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由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转变为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变为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师生与课程共同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在《为师之道》中,这样描写他的老师:“她引导我们热烈讨论——有时我们挥动着课本,忘情地喊叫。在学校里,她的课是最吵闹的,而她似乎并不知情。我们从不局限于课堂——我们的目光触及全世界。她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引导我们用双手捧出事实和真理,就像幼时好奇地捧着萤火虫儿。……她激起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欲望,激起了我们有增无减的好奇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学生探索与成长的园地。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容纳争鸣性的观点。哪怕是“忘情的喊叫”破坏了课堂的宁静,说不定那中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课堂上,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让学生感觉不到权威的存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辩论。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话应该是:“大家能够发现这样多的问题,我真的很高兴。”“你的观点很有见地,说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谁还有问题需要提出来?”“我有一个问题(观点)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看谁能帮我解决。”不仅课堂上如此,就是在课外,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氛围,对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还可以在全班乃至全校征求解决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开拓一片施展才智、锻炼能力的天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研究性学习、他们的探索,重要的不是能够产生多少社会或经济效益,甚至他们从中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也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求的能力,所培养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而这样一些品质,如果完全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生是难以得到的。

教育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事业。成功也只是新的开始,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不断接近教育的零失败,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