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校园资讯 >> 校长话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地理规则”及其教学
作者:佚名    校园资讯来源:不详    点击数:1727    更新时间:2006-7-7
         【字体: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概念和规则是智慧技能的核心成分,也是认知策略的核心成分。在地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给学生地理认知策略,就应当对地理规则及其教学方式有所了解和研究。
    什么是规则呢?教育心理学把以命题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间的关系,称为规则。这里的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根据命题是否具有概括性,可将其划分为非概括性命题和概括性命题。规则中的命题属于概括性命题,而非陈述的具体事实。例如:“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对地球上所有地中海气候空间分布的最一般概括,它反映了地中海气候与纬度、海陆分布的最一般空间关系,因而这一命题形式可以认为是一项气候分布的规则。
    由于地理规则是以命题形式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关系。所以,地理规则应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有必要将其中重要的规则区分出来,作为地理教学的主攻目标。我们认为,应重点学习的地理规则主要有如下四类:①有关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规则,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则;②有关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则,如地理循环过程、演变过程、节奏性变化过程、波动性变化过程等的规律;③有关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的规则,包括地理因果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规律等;④地理原理方面的规则,如工业布局原理、水平衡原理等。
    地理规则通常由规则、规则的例证以及规则的应用三个要素构成。所谓地理规则的例证,是指可以证明地理规则的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关系的描述。例如:“水量平衡原理”是规则,外流区域、海洋、全球的水平衡现象是其例证;“工业布局要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是规则,那些体现这一规则的工业基地,如鲁尔区、五大湖工业区、鞍山钢铁工业基地等是其例证;“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规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地域,如非洲南端、南美洲智利中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等是其例证,等等。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已获得的地理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属于规则的应用,如运用水循环、水平衡的原理解释为什么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实行跨流域调水等实际问题。地理规则教学就是要很好地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地理规则具有重要的迁移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地理规则具有很强的解释效应,它可以应用于与规则相符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果学生理解了那些解决新问题的规则,则会取得很好的迁移效果,这一点已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所证明。例如: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规则”与“因果关系规则”,他们不仅能解释教材中“为什么赤道地区海水盐度低于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释教材以外有关具体海域海水盐度高低排列及影响因素的问题。地理规则能产生迁移效应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地理规则时,不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所隐含的普遍性联系及规则进行概括化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概括化认知的训练,其概括化认知水平会得到逐步提高,并具备了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与关系的认知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事物的实质,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中去,即实现了迁移。正由于地理规则具有很高的迁移价值,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强化地理规则的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教给学生地理规则,实质上就是用例证来说明规则反映的关系。在这种说明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规则,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概括化认知水平。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用例证说明规则反应的关系,主要采用“例——规法”和“规——例法”两种基本教学方式。
    1.例——规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呈现一系列体现地理规则的例证,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例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其教学过程的一般展开顺序为:①呈现体现地理规则的例证;②要求学生根据呈现的例证,找出一般关系,发现和概括出规则;③设置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规则去判断。例如:学习“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这一规则时,可按下述步骤展开教学过程:第一步,呈现地中海沿岸地区作为例证,要求学生分析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及该气候分布在大陆的哪一部位;第二步,呈现非洲南端、南美洲智利中部作为例证,要求学生作第一步所要求的分析,并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判断形式,对地中海气候与纬度、海陆位置的关系作出概括;第三步,教师进一步设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会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上述过程中,第一步和第二步是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则的过程,即以例证说明规则反映的关系;第三步则是让学生应用新获得的规则的过程。由这一全过程可见,“例——规法”实际采用的是外延扩大策略,即通过学习一个或几个典型例证来掌握基本的规则,然后再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地理事象中去。
    采用“例——规法”学习地理规则,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例证的选择与呈现。例证的选择是例——规法成功运用的关键。一般说来,教师所选择的例证应用具有典型性且为学生所熟悉,当学生不够熟悉时,则应采用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使之具有易观察、易理解的特点。例如,学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规则时,选择的例证可以是一盆水与一盆沙子的热力性质实验,也可以向学生描述夏季到海边、湖边游泳时所感受到的水与岸边沙子的冷热差别。但直接用海与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作为例证,则学生难以很好地从中发现规则。例证的呈现方式是能否提供学生发现规则线索的重要条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例证的呈现顺序与排列方式,另一方面则应注意采用恰当的直观手段。②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学生对教师所呈现的例证的探究兴趣与动机,决定学生能否排除干扰,集中注意于教师所呈现的例证。因此,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动机与兴趣方法的运用,唤起学生的探究动机与兴趣。③教师对学生概括的指导。当学生在概括规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示。提示应依据概括的复杂程度决定,一般而言提示越多,越明显,发现的难度越低。
    2.规——例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呈现要学习的地理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地理规则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为:①教师向学生讲授规则;②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让学生进一步辨别和接受规则;③在新的情境中应用规则。
    例如:要学习的规则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它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所决定。教学步骤可以是:第一步,教师向学生讲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并用平直的等压线图作为例证,阐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影响,待学生理解后,再传授“大气一开始运动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这一规则,然后再讲授“在近地面,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交角”这一规则。这样,教学最终使学生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所有的因素;第二步,呈现与教材中平直等压线图不同的若干形式的等压线图,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规则进行分析,强化对规则的掌握;第三步,呈现与例证不相同的等压线图,让学生判断风向,绘出风向,标出影响风向的作用力,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学会运用规则。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先教给学生规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把有关知识组织起来。同时,这一过程也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则去解决新问题、预测未知事物的关系,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应用“规——例法”,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点要求:①务必讲清楚规则的确切含义;②讲述规则后应立即呈现相关例证让学生辨别,或者引导学生举出相关例证,在教学时间充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安排这种练习;③注意发展学生运用规则去预测自己未直接验证过的事物间关系的兴趣,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预测和检验他们的预测的准确性。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7-8期

        校园资讯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校园资讯:

  • 下一个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