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上海教育科研:再造高原与高峰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1656    更新时间:2006-7-7    
         【字体:
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210项优秀成果分获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改革实验三大奖项。近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并从本届获奖成果中分析了上海教育科研的趋势。
互博国际-上海教育科研:再造高原与高峰
文/本刊记者  金志明  罗阳佳
三年一度的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不仅是上海教育科研领域的“奥斯卡”,集中检阅一个时期教育科研的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轨迹,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3月29日正式揭晓,210项优秀成果分获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改革实验三大奖项。日前,记者就此专访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教委副主任王奇。
王奇概括了这次评选呈现上海教育科研的三大特征。一是参与面广泛。此次评选共收到符合申报条件的参评成果544项,其中申报教育咨询奖的有31项,申报教育理论创新奖的有57项,其余的456项均申报教育改革实验奖。从申报单位来看,共涉及到11所高校,19个区县及市教科院等专业机构。其中大学共申报124项,中学124项,小学111项,幼儿园共64项,职成校7项,专业研究机构48项,区县教育行政机构为28项,其他单位为38项。参与者既有政府官员、校长,还有很多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验奖中,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功一半以上。
其次,是研究领域全面。申报的成果中高等教育70项,基础教育336项,学前教育74项,特殊教育13项,成人教育12项,职业技术教育(含高职)21项,其他领域为18项。仅特殊教育涉及的面就包括弱智儿童、聋童、盲童、道德低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第三,是成果的质量已形成既有高原更有高峰的良好态势。王奇说,这次评选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受是,申报评审的成果不仅满足了政府的决策咨询的需求和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而且占相当比例的成果直面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可以这么说,上海教育科研正在大步走向贴近教育实际,贴近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贴近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现实。这次评选中,很多高校也在研究基础教育,比如评价问题、教师培训问题、考试问题等。这是个良好的学术风气。真正的科研应该是有实践证明的科研,实践才是真正的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的表征。
从这次评选成果看出,这三四年来,上海的教育发展碰到了很多新问题,出现一些新趋势。二期课改向纵深推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公布和实施,使民办教育从探索阶段上升到规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进步,人权的意识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怀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突现,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本身的发展成为这一段时间内相当重要的课题。
王奇具体介绍了本次获奖的部分成果。获教育决策咨询类一等奖有两位,一个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另一个是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王奇分析,他们获奖是有必然性的,因为他们研究的两大问题都是近几年需要研究和统一思想的、探索发展的。吴启迪的研究成果是《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这几年不单单是中国的热点,还是世界的热点。吴启迪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时就非常关心同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她的研究是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出发,通过对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回顾、现状的分析、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构思,来构建适合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张伟江的研究成果是《教育服务产业的理论、实践与探索》。教育服务产业的问题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有各种议论,一直是热点。上海作为全国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完善,当然应该先研究这个问题。张伟江从历史、国际、国内的实践予以论述。他提到,上海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教育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撑,但是它不仅靠公共财政支撑,应该有自己“造血”的基本能力。教育既是公益事业又是有自我增长能力的特殊服务业,既是文化又是经济,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获得了教育理论创新类的一等奖,有人把这本书看作上海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志。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教授单中惠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类的一等奖。王奇说,杜威关注学生、教师、社会,反对灌输,反对脱离社会,这一点对中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极有参考价值的,在这个时机,把杜威的思想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本不可多的好书。
王奇对虹口区广中路小学校长吴大锶的《新理念、新行动――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学行动的实践研究》很感兴趣,这个研究获得的是教育改革实验类的一等奖。前不久,王奇带队访问了加拿大和美国,拜访了几所一流大学,发现这些大学对教师培训的研究非常活跃,而且他们对教师培训强调案例教学,因为理论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到课堂中去的。所以当王奇看到这本书时分外激动,吴大锶这本书全部都是鲜活的案例。王奇指出,国外的企业家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但国外教育界人士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上海。中国的教育没有走向世界,是因为很多教育著作没有翻译成英文。如果中国第一线教师的案例和心得能有专业人士把它翻译成英文,必将促成中国的基础教育向外跨出一步。在王奇看来,案例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  MBA、法学、商学的教学都采用案例的方法,教师培训也应该借用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学到真正在课堂有用的东西。
获教育改革实验类一等奖的还有两个特殊教育项目。一是闵行启智学校校长张爱芬的《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绩效研究》,还有一个是长宁区初级职业学校校长夏峰的《大龄智障学生初职教育支持式课程的研究》。
张爱芳3年之中在公开刊物上发表70篇论文,其中45篇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上海师大还专门为她出了一期的学报。她在专业协会组织的世界性大会上,做了3次报告,她的报告被收录到法国《中重度弱智儿童》杂志。王奇说,在这次评审会上,有的成果是引起全体专家的强烈共鸣,有的成果是引起了专家们深刻的反思,而有的成果让在场每个人肃然起敬,征服了每一个人,张爱芬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实践上,她已经使4个中重度弱智学生回归到主流社会。王奇对张爱芬的几句话很是欣赏,“学生是金子,我们要激发学生,学生是教科书,我们要研究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学生是艺术品,我们要欣赏学生,学生是美好生活,我们要享受学生。”王奇认为这句话体现了特殊教育教师们所达到的境界,特别让人感动。
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三年举行一届,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每一届的评奖各具特色,产生的功效和表现的趋势都不尽相同。比如说,1996年的评奖把高、普、职、成四大块教育的科研力量聚集到了一起。  1999年第六届的评奖使教育科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师范高等学府的殿堂,而且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上海30所全职高校都参与了,其中5位高校党政领导的研究成果获奖。  2002年这一届的评奖把教育本学科的成果扩展到教育相关学科的成果,理论著作中出现了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的研究。今年,第8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方式、奖项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首次把奖项设为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改革实验三类。第二,真正使教育科学研究发挥全功能,既为政府决策服务,又能丰富理论宝库,更能引导改革实践。第三,根据三类不同成果分别采用专家通讯评审、专家会议评审等不同方法。
整个评审工作做到了依章、规范、公平、科学。聘请50位专家参与评审。不管是对吴启迪的还是对张伟江的研究成果,专家们都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亲自到会答辩,专家对他提问的时间从15分钟延长到半个小时。王奇说,“本来以为评审下午4点钟可以结束,结果评到晚上6点,我感觉互动非常精彩。”
同时,王奇认为这次评审本身也有待反思和完善。一些特别有生命力但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名不见经传,这种成果在评选中很难脱颖而出。评选是限额制,参评的成果有544项,评出了210项,也就是说,60%以上的成果是不能获奖的。三级评审的方式把关确实比较严,体现了评选公正公平的原则,但可能会抹杀一些新事物。
王奇还对教育科研评选提出了建议。他希望宏观层面上,教育决策咨询类的研究应该多关注决策部门棘手的问题,给决策部门起到重要参考价值。中观层面上,高校管理研究要加强。现在高校校长多数是学者型的,对高校如何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高校校长的选择定位是个大问题,是不是一定要顶级科学家来做高校校长?另外,区县教育局也要多搞研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微观层面上,各个学校要继续进行教学探索,这是学校、区县教育局教育科研的生命所在。  
从王奇的办公室窗户看出去,尽收眼底的是上海市最繁华的都市景象。这位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常常伫立窗边,看着眼前的这番景象,思绪万千,他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拥有熙攘的人群、兴隆的商业、现代高科技的城市,到底靠什么在支撑?王奇认为,实际上是教育在支撑。每一天上海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给上海市教委领导们带来的直接视觉冲击,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教育如何为这个城市做好支撑?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科研对上海教育发展产生实效,是教育科研使教育成为上海市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采访前,王奇希望通过《上海教育》杂志转达他的一个希望。他说,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市人民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的检阅,它的评选必将促进上海教育的发展。如果每一个校长、局长能把这些成果仔细阅读一遍的话,会获得很大的启发。“然而我们不能让成果仅仅变为白纸上的黑字,而更应该让它成为推动上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