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1357    更新时间:2006-7-7    
         【字体:

互博国际-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2006-1-23 17:38:00 BY 陈澄

   自1981年高中课程恢复设置地理课以来,地理教材一直以“人地关系”作为一条主线。而1995年夏天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讨会上,却传出信息,改革后的高中地理课程(1997年在各地试点,2000年全国推广)将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国家教委1996年5月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证实了这一举措。正在进行课程教材全面试验改革的上海,所编高中地理教材在经过了近五年的试点并准备于96年秋在全市推广使用而进行较大修改时,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
    高中恢复设置地理课程将近15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作为一条主线是正确的。但对于为什么教学内容的主线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取代“人地关系”理论,很多教师却并不十分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是一回事,提出此次改动只是为了“赶时髦”。那末,究竟为什么高中地理课程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本文试就该问题作一简要的剖析。
    我们知道,我国的地理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均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高中阶段则以系统地理的框架讲授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理论这一条主线逐章逐节展开,最后一章“人类和环境”更是以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作为总结。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是从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但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德国地理家学洪堡和李特尔是研究人地关系论的先驱。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李特尔则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他们的这些思想为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等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这种思想后来被其他人片面地夸张了,发展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又称决定论,它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决定论过份强调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错误地认为气候条件决定一切。在19世纪里,决定论在地理界一直占居优势,直到20世纪,才有人对决定论表示异议,并提出“可能论”和“适应论”。可能论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没有必然,只不过提供机遇或困难,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适应论则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人类研究这种关系,不应研究控制问题,而应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地关系论的研究重点趋向“协调”,即人类社会如何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上述人地关系论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但是,无论是决定论也好,可能论、适应论也好,却已无法和当今现代社会形势发展相协调。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一些发达国家先后走上了国土整治开发的道路。我国也于1981年成立专门机构,致力于国土整治开发工作。国土整治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防治。虽然国土整治开发的内容广泛涉及“资源”、“环境”、“经济”,但是并没有直接、突出地涉及人口问题,即将怎样“整治”人类自己本身包括进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趋向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综合起来考虑,致力于制定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来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以萌生的原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增势迅猛,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增势很快。以矿物原料的开发利用为例:在本世纪的40年代,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还只开发利用了其中的30多种,而目前已增加到近90种。在工业中利用的矿物,已超过已知3500种的近20%。其中非金属矿产品的利用,更是引人注目,已从本世纪初的60种,增加到目前的近200种。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迅速,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幅也相当惊人。近20年间,从地下开采出的煤,约占本世纪内90多年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铁矿石约占60%以上;石油、天然气约占80%;铝土矿约占80%以上。从本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世界人口由25亿增长到50多亿,翻了一番,而同期能源消耗却增长了5倍;主要原料来自矿业的工业制品价值增长了10倍,资源的人均耗费量大幅度增长。比耗费巨量资源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用,已导致了某些自然资源的短缺和退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例如,由于工业生产无节制地开采,使很多重要的矿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全世界铜的储藏量可供持续开采期只有40年,天然气为50年,石油为30年;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从50年代到90年代,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减少了一半;由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源遭受污染,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很多地区已出现淡水危机;交通、城市、工矿大量占地以及垦殖不当,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从60年代以来,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已从0.45公顷下降到0.24公顷;由于工业生产排出大量废气、废热,已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综上所述,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致使“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如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遭毁、生物种类锐减、水资源短缺、气温增高、自然灾害频仍等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日益处于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严重失衡的困扰之中。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自己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高消费,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以及“先污染、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为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行动纲领,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并宣布中国将认真履行联合国决议,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7月16日***主席在第4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现行的高中教材摆脱了传统的区域地理、部门地理的格局,以人地关系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人地关系论也好,国土整治开发也好,目前都不能解决当今世界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地地关系”,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地关系”,而“人人关系”则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人类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内容的实质。高中地理课程确定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论题,将是又一飞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提法将比人地关系论更全面、更概括、更系统、更完整更深刻,并且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的参与,所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十分必要,它也是当前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地理科学本来就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在所有中小学各学科中,能担当可持续发展教育任务的,无疑首推地理学科。所以地理学科应当仁不让地占领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阵地。除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专辟章节讲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概念、意义、要求、任务之外,还必须在其他所有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地理环境的各个圈层、自然资源、工农交通运输业、城市、人口、环境、自然灾害等各章节,都应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甚至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地理教学中也应贯穿、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地理学科才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地理教学》1996年第5期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没有了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