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考政治的命题特点及启示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1421    更新时间:2006-10-17    
         【字体:

一、总结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

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在紧扣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大多数题目背景材料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角度新颖,较好地减少了猜题押题的可能性;在综合能力测试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结合比较巧妙,拼盘的痕迹已大大减少了。具体地说,各地的高考政治试题普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总体稳定,重视创新。

高考政治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思路未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着重考核学生通过文字材料以及图表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试卷的结构及题型相对稳定。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命题者也不断地“创新”: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第24题选用趣味智力题为背景、第38题由柱形图取代了传统的表格材料;四川文综卷试题形式多样,有计算型选择题(第24题)、漫画型选择题(第31题)、有图表形式的论述题(第39题第(6)问);广东政治卷第11、16题把统计图与文字结合起来、第38题要求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第39题更是汇集了统计图、统计表、文字材料……这些变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的运用。

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第27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6题、江苏政治卷第17、18、22题等,直接再现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察;但更多的题目是在把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上进一步要求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全国文综卷Ⅰ第26题对商品价值量的考查,28题、34题、35题对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考查,要答好这些题仅靠死记硬背是答不好的,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挖掘材料的隐含信息,进行合理的理论升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3.关注热点问题,试题体现时代性。

2006年的政治试题涉及了“十一五”规划、个税的调整、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禽流感、农民工等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生活。

4.贴近现实生活,试题切入点独特。

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理论知识;第39题的第(6)问没有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来提问,却把现实与历史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文综考试的综合性。四川文综卷第24—26题、北京文综卷第29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从个人投资入题,重庆文综卷第38题从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入题,这些试题都比较容易引起考生思考的兴趣。

5.探究型试题受到命题者的普遍重视。

近几年上海市综合能力测试和政治学科试卷中的探究型试题受到了各界的好评,这种题型也逐渐被各地高考命题者所接受。如,2006年江苏政治卷第39题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热点,以“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为中心,从三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的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有的试卷虽然没有设计专门的探究型试题,但其中的论述题明显具有探究的性质,如2006年广东政治卷第39题第(3)问,四川文综卷第38题第(2)问、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第(7)问等。

二、预测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势

1.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

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考查考生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解能力,这一原则在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仍将得到体现。命题者将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及时将热点信息与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注重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的知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时政内容的能力。

2.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

近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能力测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情境的创设或文字、或表格、或漫画、或图示、或名言、或兼而有之。突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设问模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考生归纳综合、分析、运用和创新能力,呈现很大的灵活性。2007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可能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其应用性、实践性,试题将会进一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要求考生解决新问题,凸现考查能力状况,同时试题还将努力突出人文关怀,努力使一些试题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方便考生答题。

3.鼓励学生创新,体现开放性。

近年来各地高考政治试卷,尽管题型、题量、考查的重点等有所不同,但开放性的特点在各地试卷中都有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合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这类试题鼓励考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看法灵活地去组织答案,有利于考生发挥创新能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突出创新能力。2007年的政治试题可能会在开放性试题上有所创新,进一步鼓励答案的多元化与创造性。

4.注重实践能力,关注活动探究。

高考作为强有力的“指挥棒”,势必会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7 年高考政治试题在这个方面会有新的尝试和突破,或者设计一些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或者像上海、江苏等地一样将探究型试题引入政治试卷,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体系。

近几年高考命题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有的同学认为“能力立意”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的学习已不再重要了。其实,“能力立意”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基础知识,“能力立意” 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的测试。这些能力是学生平时学习基础知识的结果,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人为地断章取义,分割肢解,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复习时要努力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知识点没有成线、很零乱,也可能出现某些疏漏,而难以得高分。

2.重视热点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

高考不回避热点,这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要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把握时代脉搏;二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本学年值得考生关注的热点比较多,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住房价格的调控、食品和药品安全、安全生产、资源与环境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我们在复习迎考时,要注意运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相关的事例和现象。

3.注重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练习。

培养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二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重视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能力离不开训练。我们一定要注意精选习题,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同时,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方面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揣摩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起到查漏补缺和开拓思维的作用。因为高考命题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等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