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中语文教师的几个转变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237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谁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谁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当语文教师仅仅作为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时,他只是按既定的课程去教教材,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单边活动过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遏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需要。师生双方平等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语文学习的“共同体”。

从“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向学习化社会。网络信息渠道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大量的语文资源。这就使得教师先前在学校接受的专业教育和知识已无优势可言。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摒弃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陈旧观念,自觉完成从“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从“强调传承”向“创新教育”转变。以前语文教育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传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制约,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造成语文教师的“可替代性”。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因此,提倡创新精神,实施以实践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等等。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的任务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应努力创造条件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见地、有创造性地学习。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由做“蜡烛”向做“长明灯”转变。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做“蜡烛”燃烧自己,而要做“长明灯”。不仅照亮别人还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注重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学生的主体应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以前的模式化的语文教育教学使教师成了有技术的“工匠”,只是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及方案进行程式化的操作。而学生成了批量生产的,规格统一的“产品”。然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地发展自己。语文教育应该成为“扬长”教育,教师不能因忙于“补课”而忽略,甚至压抑学生的特长。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根据,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长”。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语文教育教学最明显的弊端。教师往往只重知识的结论和考试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养成了用万能公式去套解学习中、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的学习习惯,养成了不知变通的机械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一道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获得知识技能。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交往”转变。以前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学的“指挥”。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领导地位,因而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而现在必须注重师生的平等交往,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学习的同体”,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这样才能创造出“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在这个同体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逐步实现共同发展,形成融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将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输知识、技能,却很少教给学生获得知识 的能力和方法;他们只会教“教材”,只会“教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教师由“训戒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运用多种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由“执行者”向“研究者”转变。以前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彼此分离,教师只是规定的教学程序中的忠实执行者或者说是操作者,而将教育研究看成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教师远离教育理论。简单重复教学实践,缺少对教学过程 的反思。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货上门,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环境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逐步实现从教学实践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中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教师由“传授者”向“创新者”转变。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承担着重复的历史使命,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人才。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继承和传播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质疑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目地接受原有的知识、技能,指导学生着眼于未被发现的世界。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所以,教师还要不断对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与方法进行探究、改革和创新,尽快完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由“包办者”向“引路人”转变。现在有相当多的老师仍在充当学生的“保姆”角色,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包办代替,并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课文要一讲到底,甚至一个字的读音意思也要帮学生查得清清楚楚。上课总有讲不完的话,讲不完的题,根本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的时间,更不给学生静心思考问题反思得失的机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办代替常常是老师累、学生累,而结果又是吃力不讨好。任何对学生的不放心,都是作茧自缚。再说,语文就生活,知识浩如烟海,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因此,老师只能做学生求知路上的向导、引路人,及时提醒纠正学生前进路上的问题,以防误入歧途。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不断地在他们求知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语文教师,还是充分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为好。

教师由“独唱者”向“合作者”转变。以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在隔膜,互相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有时教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不敢与其他教师交流;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有些“看家本领”,不肯与他人合作,这种彼此之间的孤立很容易引起不良竞争,加剧形成“单兵作战”的封闭局面。语文课程模块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