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德育教育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中素质教育,我思考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906    更新时间:2009-9-2
         【字体:

1 互博国际-高中素质教育,我思考 
 
    A、 素质教育
    1、 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1)“素质教育=多才多艺”
    这种误区使许多“减负”后的学生,辗转于各种兴趣特长班,甚至在周末也无法好好休息。我们不如设此一问:一个被逼迫着学习琴棋书画的人,他能在各种艺术中得到享受吗?又问,一个周末排满日程的学生,他的双休日在哪里?如果一个参加表演特长班的孩子,学得了很好的演技,却没有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这将是怎样的悲哀!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哀真的笼罩在我们心头,我们必须走出 “素质教育=多才多艺”的误区!才艺的确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但是它只是素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能少一些片面,就意味着多一些孩子接受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更加适合于他们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带给高中生种种压力:高中生课业负担重,睡眠不足,缺乏身体锻炼,心理焦虑,甚至精神恍惚、离家出走、“过学死”!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警示我们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吗?够了,真的够了!如花般的生命是否还能经得起如此修剪?就此,包括教育专家在内的许多人士开始了深深的思索。
    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曾在博客中写道:“要素质教育还是要应试教育,要大学招生自主权还是要计划招生体制,要高等教育竞争还是要教育垄断,对于当下高考集中录取制度的捍卫,已经表明了大家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之下,我们只能看着孩子们走上‘过学死’的道路,强烈地呼吁终结‘过学死’,却抱守着造成‘过学死’的教育考试制度不放,这就是我国的素质教育口号,从1987年就开始喊起,可直到20年之后,却无从实践;对学生减负的呼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发出,可越减负担却越重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当我们把目光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同时,便很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 我们的思考能在这里停止吗?试问,什么才是我们接下来最应该做的?是抓住两种教育的不同死死不放,还是尝试在二者间“求同存异”?
    我们不难看到:素质教育使我们的学校得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而不再只是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应试教育目前比较符合中国学生多、学校多、幅员广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推行中也不宜完全废除高考,而是应该将高考的形式更加优化,使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2、 素质教育主要培养什么素质?
    (1)学术
    对于知识的掌握;深入思考的习惯;考试技能与考试心理;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表达等。
    (2)生存
    面对灾害的应急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创造力(将有利于创业);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
    (3)健康(身体和心理,包括恰当的处世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4)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且能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内容积极健康。
    (5)人格和道德(即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包括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社会责任感;公德心;团结合作的意识等。

    素质教育在学校——

    B教学
    a学科
    1、 增删:
    增(1)德育: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的内容结合,必修科目
    一个人的品德和心理健康其实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在现有的课程中很难找到与其直接关联的科目。尽管,思想政治课程已提及品德和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根据它们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我认为,应将品德与心理健康抽出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绝对不会亚于开设数、语、外课程:它可以促进学生们的自身建设与心灵成长,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科目。在这门课程进行时,我们可以对自己更加了解,就这一点而言,它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说,“相比较而言,“更多的中国高中生觉得烦恼无人倾诉。在调查中,21%的中国高中生无人倾诉,在四国中所占比例最高。”
 
    3 互博国际-高中素质教育,我思考 
    等不符合科学性的问题。→邀高中、初四、大一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
    2、 各学科模块间的逻辑性,学习顺序的科学性。→邀各领域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进行考量。
    3、 新增学科、整合学科的教材编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照,在新增、重组科目
    时,教材的变化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
    4、 原有教材中增加创造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
    c模式
    现今黑龙江省实行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模式,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我觉得,接下来的“必修”与“选修”,应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划分,而是应该将科目也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
    待“选修必修”的方式进一步被初中毕业学年学生接受时,便可真正打破行政班,采取大学的的方式上选修课。
    d师资:
   “根据学科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根本是提高教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爱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当以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去教育、熏陶、感化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柯教平《教育,致力于人民满意》
    其中a1(1)“德育”课教师由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认定且获得师资认定的人士担任;
    a1(2)“文学鉴赏”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
    a2(1)“生活必修”由体育老师、校医、地理老师共同教授;
    a2(2)“艺术”由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共同教授。


   “必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综合、持续、动态)、高考录取制度(录取学生的标准多元),才有可能推进素质教育,才可能让学校重视育人而不只是育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思考,参与创造和实践。”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个人认为,现阶段取消高考为时尚早,只有将高考的形式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才能贯彻落实——
    C高考
    1、第一阶段(文理分科明确):
    高考分数=高考考卷分数+必修内容等级+日常出勤+日常作业 弱化“以分定人”的观念,强调日常的学习过程,而非单纯的一次考试结果。
    以上几项除“高考考卷分数”外均已成为学分制考察项目。也就是说,上式与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是一致的。当然,综合这些考察项目的成绩时,是简单地把它们直接加和,还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和,仍需要进一步推敲。
    2、第二阶段(文理分科明确)
    高考分数=高考考卷分数+必修内容等级+日常出勤+日常作业+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兴趣特长说明/展示、思想成果展示、科技制作、设计成果/图样、创意说明等,以上任选一项。(关于“兴趣特长说明/展示”:如爱好读书,则可进行兴趣说明;又如擅长舞蹈,则应自备音乐进行特长展示。)
    确保高考改革的渐变,以照顾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成果展示选择较多,降低了难度,选项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3、第三阶段(文理分科淡化):
    高考分数=高考考卷分数+必修内容等级+日常出勤+日常作业+成果展示
    高考考卷不再是“3+x”模式,转化为以“必修学科考卷+总学分”的模式。
    4、第四阶段(不再有文理分科):
    在全国设置统一命题的“职业认定预备考试Ⅰ级考试”,作为“必修学科考卷”的代替,成为高考分数依据,其它不变。
    命题的“职业认定预备考试Ⅱ级考试”,作为大学毕业考试的附属考试。
    具体的职业由市场调研指导,定期调整,参加的“хх职业认定预备考试”与学生大学里所学专业必须有着一定的联系。
    全国统一命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职业认定预备考试Ⅰ级考试”和 “职业认定预备考试Ⅱ级考试”,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灵活性强,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有助于学校培养具有某倾向性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利于也各行业的规范和发展;“成果展示”的保留,考察素质教育成果。
    举例:一个想从事医生行业的高中生,在毕业之时应参加“医师认定预备考试一级考试”。 (“医师认定预备考试一级考试”应主要考语文、外语、生物等方面内容)他在大学可以学习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
    5结:分4个阶段完成,由“分数认定”到“职业资格预备认定”“综合评定”的转变(估计需要30年时间)。
    将素质教育成果纳入考分评定项目,加强各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前三阶段);以高考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反映中国人才分布,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第四阶段)。


    总结
    教育能帮助人们到达更远的地方,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益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呢?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生存能力、心灵获得成长、人格与道德水平得以提升,长此以往,“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将又一次光芒四射!教育的变革固然需要漫长的岁月,但它的影响必将愈发深远。因此,对于中国的教育的优化改革,我信心满满。诚然,我们高一,连同高二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尚需完善的。真心希望我的这些想法能够丰富高中教育优化改革的声音!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