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面对新课改革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1156    更新时间:2008-8-4
         【字体: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大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教师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角色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教学    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给我们的中学教学带来极大的振荡,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的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与反思。值得关注的是,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已经“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生存,学会做人”。这是极富有导向性的课程目标,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把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挥潜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即将课改的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角色呢?这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学习新课程,对人教版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情况,从教和学两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教师: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角色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大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科的学习态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学习行为,实现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观念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既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也要突破“学生中心论”的偏执。重建师生关系,强化人际互动、改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但要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索取。有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尤其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设置,将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从高一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新增课型阅读课和活动课上就可体会到这些变化,安排阅读课的目的是促进师生改变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稍加指导,由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而活动课的设置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实验性等特征。同时,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学习认知的引导者、个体疏导者、情景诱导者、操作指导者,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适应学生,才能使教育不断创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高一新学期开始后,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提升学生素质。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能动性,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用自己方法解决问题。以鸦片战争为例,战争的起因、性质是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此为突破点,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尝试,围绕这一点,据新旧版教材在设计题目上的不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旧教材设计的题目是“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而新教材是“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同样都是战争起因,旧教材连“侵略”都告诉学习,题目思维会含量太少,而新教材拐了一个弯,上了一个层次,使学生了解现在还有西方学者歪曲鸦片战争的性质,为英国侵略中国的罪行辩护。我们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时,可以换个角度启发学生:“如果没有鸦片的输入,是否会爆发中英鸦片战争?为什么?”“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国英鸦片战争,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批驳西方学者歪曲史实的谬论,又可以深化他们对这场战争起因和性质的认识,并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问题情景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表达看法、与他们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利用新教材增加的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包括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所引用的原始资料,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由问题来进行学习,由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互动,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量,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二)利用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    历史活动课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获得和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历史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斗争”这段历史,在课前可以布置这样辩论题目:“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解决台湾更容易/不容易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问题始终是时事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比较关注。或:“中国当时应当/不应当抗美援朝。”让学生准备。辩论时,“师生之间、学生朋辈之间都用真正的‘人’的眼光去相互看对方”,“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这样,多数学生能踊跃发言,基本上能够言之有理,而且还引用大量的课外书籍上的资料。通过辩论,“学生各自暴露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交互沟通、交互反思、交互协商”,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和信心,在情感上也有了一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体验。课后指导学生把讨论结果写成历史小论文,并以班组为单位装订成册,成为历史活动课的学习成果,并且把较优秀的论文拿出来展览,也可以拿小论文参加比赛。凡是认真参与活动课全过程学习的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升华,个性、特长也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师还可因地制宜,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课题(如探讨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一学期,可以给学生5-7 个研究型课题供学生参考,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操作方法加以指导,如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交流和撰写论文等等。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己超出教材,视野宽了,角度多了,历史意识增强了。但不可忽略的是,学生大量接纳的信息中良莠不齐,真伪难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应调控,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做好引导工作、组织工作,把握大局。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参考资料: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苇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3.《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