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1088    更新时间:2008-8-4
         【字体:
建国以来我国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过多次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统一、课程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可以说,高中新课程方案,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必将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    因为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和攻坚战。我们要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课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而忽视其他目标。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加强双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当地拔高要求,偏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那末,如何才能进行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呢?    我认为三维目标相当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确定了人的综合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掌握,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在高中教育这个打基础的时期,“双基”目标还是首先要关注的。该讲的还是要讲,该训练的还是要训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精神。实施中如何更好地整合。对关键知识,还要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过程中有方法,过程中有情感,过程中有态度,过程中有知识。    2、处理好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按学习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按学习者控制程度分为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按学习的内容(新旧知识、经验)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关于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接受式学习包括被动式接受和主动式接受(接受式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其中接受式探究是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共同包含的,相当数学中的两个集合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 主动式接受 被动式接受 发现式探究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探究 探究式学习     被动式接受指信息由教师直接提供,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记;接受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资源中获得;发现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获得。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观念:(1)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3)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4)要实事求是,探究活动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实际、地区特点的形式;(5)接受学习方式不能全盘否定,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这里还要强调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主要策略有:(1)让问题进课堂;(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存在很多问题: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训练;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讨论;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缺少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等等;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成为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个性,又要面向全体;既要重视人文性,又要注重科学性。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1)优生的培养与学困生扶植的关系;(2)鼓励、表扬与实事求是的纠正、否定的关系;(3)自主、自由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4)局部、偏颇的质疑讨论与完整把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关系;(5)固定的课堂时间与变化的教学容量的关系;(6)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活而不乱)。    总之,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对矛盾,要相辅相成的。求“实”,不是搞“死”,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崔允郭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外,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思想的结合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的落脚点,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平衡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报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敬请用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