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课标研读—语文课程改革背景简述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568    更新时间:2006-7-6
         【字体:
    一、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下进行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抓好的四个核心问题: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首位)

    2、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3、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何将推进课程改革放在实施素质教育四个环节的首位?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对现行课程动大手术?

    1、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优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教育的科技水平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正如江泽民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也就是说中国要在世界上取得经济和政治地位就必须极大地提高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2、从国际的发展趋势看,世界上各个国家始终把教育放在突出地位考虑。教育成为立国强国之本。

    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例如日本10年改一次,它的最新课改目标是,“成为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日本人”;美国在检讨自身改革时,把知识技能放在第二位而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带来了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3、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本身有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框架一大部分是借鉴和吸收了前苏联的有关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表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特点,讲求“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结构完整性”;过多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的学习,忽视学校学习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过多地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和衡量不同的学习个体。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厌学、辍学率上升。

    二、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对语文课程的批评与指责不绝于耳,“人文精神的淡化,听说训练的弱化、阅读教学的繁琐化、写作教学的程式化”97年最强烈,《人民教育》曾载文批评。

   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有根本的不同

    一、不同点

    1、教学大纲——教与学的内容纲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简言之:是学生学习纲要。

    顺着概念表述的思路往下思考,就会发现大纲与课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根本的不同。

    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它为教师规定了教学内容,是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这样一来,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轻“学”,以“教”为中心。教师以“书”为本,“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是备“书”——挖掘吃透教材;上课是讲“书”——教师讲述教材内容,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评课是评“教”——主要看教师讲得是否清楚、明白;评价学生,就是看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是否全掌握了,看学生的分数成绩。

    而课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教师上课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自然评课也就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而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看教师是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合适有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2、大纲要求纲性太强,而课程分段设置目标有弹性。

    3、课标从三个维度表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4、课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综合性学习”和“评价建议”。

    总之,较大纲,课标理念更新,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更具时代气息,同时也给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创造和发展空间。

    二、课标的特点(或者是给人的感受)

    1、强调有价值和有用的知识,强调学科的整合与沟通。

    2、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强调现代意识,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意识。

    4、重视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此次课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灵魂,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界长期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它的界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回顾一下文革期间,无限扩大语言的人文功能,即政治教化功能,使语文课成了政治课的附庸;而前几年又矫枉过正,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一直呼喊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结果培养出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有了问题。导弹专家,小气、狭隘、没有涵养。

    (一)性质

    1、工具性,已成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它须在更多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正如吕淑湘老先生比喻的那样掌握语言同木匠掌握斧子、农民掌握锄头一样,放在实践中进行。

    2、人文性,三个层面理解

   (1)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来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来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从认识过程的价值观来说,强调“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可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规定教材“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课程目标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营养。”

   (3)其三:是生命意识。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学习中备受关注。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身”、“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述”、“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二者的统一。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地位。(略)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词属舶来品,通常指思想,约等于汉语中的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宝塔教育,不许抓少数,抛多数,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2、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些素养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达到,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3、语文素养:

   (1)“发展思维”,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以讲读为中心,讲课讲透,不留盲点,而且只讲知识面,讲现成的结论,甚至不讲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的状态。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气氛,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呢?课标在这里提出发展思维,具有的正本清源的意义。
   (2)“适应实际需要”说明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发挥母语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3)和谐发展

    a多重功能,不再提“劳”(综合实践活动)。

    b不再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教学中的人文性,对学生影响深广、简卡尔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读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

    教材中的人文性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不是理性的说教。有人讽刺“教育”为“叫育”,如贴标签式:教《再见了亲人》,喊国际主义;教《詹天佑》,喊爱国主义;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批评班内少数不守纪律造成的危害。殊不知,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法国的卢梭曾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逐步改变现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统一答案,不允许有“异端邪说”。

    2、实践性:语文实践:

    a、课上有充分的,大量的听、说、读、写时间;

    b、伴随着思维活动;

    c、伴随着肢体语言,陶行知说:学生的思维在手上;母语教育课程,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教育观。

    3、民族性,方块字,语法结构的灵活性,思维方式的模糊性。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以自学为主体,大量增加主动学习的份量。   

    2、以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小组学习途径。程序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评议小结。

    3、以探究为目的,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a、学会质疑问难。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最大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到问题结束。b、学会求异思维。c、珍视独特感受。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古人、名人、自我、同伴,教师)。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体验课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2、语文课程是有满足时空变化,满足人的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和能力。


第二部分

    第一学段(1-2年级)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帮助识字

    ①功能 (不再提帮助阅读)

    学习普通话

     a将“熟练地拼读”改为“准确地拼读”

    “学会”b将“默写声母、韵母”改为中的 “正确书写”

     变化 c将“背诵字母表”改为“熟记”

     d减去直呼音节的要求,降低了要求,减轻了负担。

     ③时间4周,

     a、掌握好“度”,不能拔高要求。

     b、借助拼音帮助认字,在识字中巩固拼音。

     2、正确把握“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

    ①1600-1800可覆盖书报刊物用字的90%(科学测算);

    ②“学会”a、音;b、形;c、义;d、正确书写。

    ③“会认”,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

    3、阅读强调积累,写话强调兴趣

    ①强调积累,既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又意在改革近年来“做题多,读书少”的弊端,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0篇,5万字)

    ②积累的方式:朗读、默读、诵读、背诵。

    ③阅读的材料: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话、古诗。

    ④阅读的范围:课内的文选;课外的图书馆、书店、上网、比赛。

    ⑤写话强调兴趣,从兴趣入手,解决畏难情绪。首先让学生乐于写,喜欢写,可以这样说:低段只要培养了兴趣,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

    ⑥想像作文

    第二学段

    1、强调主动识字习惯的养成和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①5条要求最突出的就是这一点,如此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关注人的兴趣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②如何实现,培养兴趣,主动识字,独立识字。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
识字的方法。加强课内外识字的结合。如:教识字课《自选商场》。可以课前让家长领学生到自选商场购物,收集食品包装,教学从展示各自收集的食品包装、交流课外识字所得开始,如此,不仅大大激发了识字的兴趣,而且大大扩展了课内识字的内容和数量。再有,可以让学生认姓氏字,在街上认广告路牌字,在校园认板报墙报字,在家里认书报、电视上的字。如此坚持,就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2、注重体现人文精神,降低内容理解要求。

    ①课标如何说,不再提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不再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些过高过难的要求。

    ②如何实现读,要读出声、意、味、情、神。

    3、淡化文体,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景、事、物,做到实实在在说真话,写真实的体验和情况,不写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甚至是假话,这对儿童学习做人非常重要。它对于开启一代真、善、美的社会风气,净化人文环境,十分重要。

    4、口语交际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第三学段

   (一)识字写字

    1、单独的字—→行款,由楷书—→行书,速度15个/分,有弹性。

    2、“书写要体会优美,不是教师讲出的优美”。

   (二)阅读

    1、重视阅读的个性化,珍视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

    2、探究性阅读。

   (三)习作

    1、“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不是为写作而写作。

    2、“独特感受”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

    3、“感情真实”力戒“假情”、“矫情”、“真情”是文品,也是人品。

    ①口语交际

    “尊重理解”交际中的人文关怀,善解人意是美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交际者,是一种人品,不能是见了下级像泰森,见了上级像和绅。

    综合性学习

    什么是综合性学

    1、——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主题活动,办刊、演出、辩论;二是专题活动: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了解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关于汉字使用规范化的社会调查”。

    2、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①开放性,从内容上看,表现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②自主性,从过程上看,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

   ③实践性,从过程上看,亲历参与,实践体验。

   ④探究性。

   4、综合性学习与过去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