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基础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实施初探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2026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中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教育也在积极国际化的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太多的人因为这个问题处在迷茫之中。其实在这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不是个问题,西方发达的教育方式不正是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精髓么?“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哪一样不是中国人的宝贝!只是长久封建式的人治促成的官本位思想,险恶的贫困养成的急功近利痼疾。太多的宝贝让外国人拿了去。中国人的智慧在中国不值钱!什么原因?——观念!就像喝大碗茶与品茗…… 关键词:基础素质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教师、家长、人为本、分数真实地尊重人、尊重孩子、满足兴趣 以什么样的根据和理由来对基础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行定位,是现在教师和家长以及所有的成年人和孩子们极其关心的问题。现在的基础素质教育概念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是在对应试教育不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模糊空泛,操作方向性不明了,缘由还是应试教育观念扎根太深。 应试教育起源是以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价值趋向密切相关的。简而言之,与“入仕”是有着异性相吸式的源远流长的关联的,“入仕”者与普通平民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的巨大差别使得“入仕”之途拥挤不堪,以致现在“官本位”及“不劳而获”观念的根深蒂固。“入仕”的欲望不断地膨胀和扩张,又使得国家机器对“入仕”的标准和实施愈加严厉和残酷,这严厉和残酷的主要体现便是教育上对测试方式刻薄和死板的默认。应试教育就是沿袭了“入仕”测试的精华。应试教育存在并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最充分的理由就是所谓的不通过分数杠杆的压力和所谓严格的高标准便无法取得好成绩,无法取得好成绩便无法挖掘出所谓“读圣贤书”式的好人才。 所以,不妨简单但客观地分析一下应试教育的利与弊,以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留其利,舍其弊。应试教育其利体现出来的主要二点: 一、基础知识中硬性知识的吸纳较为理想。所谓硬性知识,是指知识的遗产部分相对比较固定的那些,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类的古代诗、词、成语、章段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学等学科中的公式、概念、专用术语、表格、图示、语法等等。这部分硬性知识的掌握对今后知识的升华和深化,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应试教育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二、基础专业技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这里指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音乐中的声乐、器乐;医学中的药理、病理、解剖;工程学中的设计、勘察、制图;理化学科的量子、元素、链接、导体等等,等等,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是不可能成就的。而这些又都是先辈的大师、专家用无数的心血和艰辛,甚至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是人类历史推进的原动力。应试教育中的苛求和刻板,在这里显示出极重要的作用。 应试教育其弊表现出来的主要四点: 一、分数第一,人第二。一切都围绕着分数来判定,把丰富、复杂的人简单成了知识的机器性奴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消磨了学生(个体人)的创作源力。即否定了人是第一因素的绝对真理。这是突出地、也是致命的弊端。知识没有错,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却千差万别,错误的方法和急功近利培养出了太多的高分低能、低分邪能的社会个体,给本就纷杂的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二、脱离社会环境,忽略了人的第一权力——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进步的脱节是非常明显的,终日使学生生活在分数的梦幻之中,使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有幌若隔世之感。尤其是对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和对社会职业变化的了解形成了盲区,以至进入社会举步维艰。 三、是非曲直概念模糊,赞赏与惩罚措施的深度扭曲,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失去了起码的是非原则。学生们不是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这“负责”里含有太多的成年人涉入其中的圆滑,甚至奸诈。许多孩子心目中神圣的法律和道德光环,在他们认为是自己榜样的成年人的影响下,渐渐地失去了庄严。尊重可以是一种虚伪,公正也会变成奸诈者闪亮招牌。而成年人把孩子们对自身自私、圆滑、专横等产生的抗逆行为,全都稀里糊涂地归结为所谓的代沟问题。 四、应试教育使很大一部分教师成为一种庸俗工匠。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正常现象,但在中国不可置疑的遗憾在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把教师这种特殊职业仅仅当做能够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牌子里充满了利欲、权欲甚至奸诈。应试教育的体制使他(她)们可以不必成为教育专家,不必体现自我的教育才能。这部分人唯一学会的是如何利用分数这根杠杆使学生在分数的笼子里煎熬和怎样利用家长的期盼为己牟利。这权和利的诱惑产生的欲望的扩张,不自觉地甚至公开地灌输给了学生,为成人社会已固有的“官本位”思想推波助澜。 那么,基础素质教育是什么? 基础教育使接受者在必须较好地接受硬性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妨碍学生(个体——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质(潜质)的自然体现,教育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尊重、鼓励并支持其素质(潜质)的挖掘和发挥,并尽力保护其本身的素质(潜质)得以积极、健康的发展,使其个性发展、思维开放、兴趣满足,创造性源力得以持续、促进。为其今后在社会及个人事业的开创及运作中能够正确地批判和超越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个体)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中及完成后应取得或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一、适应时代的生存技能性素质。这类素质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母语的掌握,这是人生存技能素质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文字语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如形体语言等),无论是日常生活语言还是人际交流语言,无论是随意性语言还是规范性语言(如公文和法律形式的语言等)。能够听懂、看懂,并能够进行基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母语是基础中的基石,也就是说,母语是众多学科中的母学科。 其二、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掌握,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是文化遗产中相对固定的硬性知识,也是应试教育中过于偏重的这部分知识。 其三、适应生存能力。能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状态下,能应付包括如艰苦、甚至恶劣环境或富裕优越环境等多种生存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并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能够较快接受 一种或更多种的专业技术技能。 其四、与基本生存条件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赋予权力和义务观念的形成,自我维权意识和对国家、家庭应尽义务的法律观念较为清晰,并能实施之。 二、大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素质。之所以说大文化背景,指的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的融合,即社会人文的国际性。它包含爱的情结教育,爱国、爱家、爱自己、爱他人等;原则与尊重、权力与义务、公正与公平等;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非曲直析别能力的形成——关键取决于成年人,尤其是教师的观念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人格的兼容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世界是广阔的,社会是复杂的,俗话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经得起失败,更要经得起成功。而这一切,需要强大、公正的法律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作为保障,才能有秩有序。懂得守法、用法,是现代人必具的文化素质,也是人的社会人文素质的良好体现。 三、(个体)人的素质(潜质)的显现能力。这种素质(潜质)的拥有可以说包括了所有的孩子,不管是正常的,还是认为弱智的。有个叫舟舟的弱智少儿,可现在任“自新大陆”乐团指挥,还曾指挥过国家级的乐队。如此看来,智力正常孩子的潜质能量还会小吗?十分遗憾的是,我们能看到和能感觉到的孩子的潜质发挥少得可怜。我们成年人给予了他们无尽的爱,却不肯给予他们显示潜质的机会。所谓的小发明、小制作里面到底有多少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想象。天知道这温性的扼杀又断送了多少创造和财富。绝大多数孩子在基础教育后很难、甚至不能显示他们的潜质,这是教育的重大失误,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 特别提示:基础教育中孩子(个体——人)的素质(潜质)的显示,依赖于成年人,尤其是教师的态度。以上素质教育的三大体现在基础教育进行中或完成后和应试教育来比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和差异基本显现,关键是观念导致的巨大差异。应试教育严重偏向于硬性知识的灌输,严重忽视了(个体——人)的潜质能量,把个性复杂、思想活跃的人变成了简单的知识储存器,严重抑制了孩子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个性,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孩子们不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而是深陷于知识海洋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部份高分低能者和低分邪能者,使得这个本来无序的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年人更加肆无忌惮,挥动他们的魔棒,把这些社会的低能者和邪能者收于麾下,短期的利益使得他们很快就抛弃了本来就淡漠的法律、道德,有的甚至堕落、丧失人格和自尊,促使教育和社会风气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成年人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之始就犯了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巨大错误。 素质教育的着重点在于引导、张扬孩子的个性,宽容、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解放、启发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否实施,取决于成年人的观念和态度。 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许多成年人的思维存在偏激,容易走极端,似乎使用素质教育便要废弃应试教育,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杜绝刁难和刻板。就是要腾出时间来解放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就是要使每个(个体)人本有的个性和创造源力不至于受到抑制和扼杀。并不是说素质教育便不要读书、不要练习,不要考试,相反,做练习、考试的要求相应地提高了,只是接受练习、考试的动机和目的、形式和方法与应试教育迥然不同。必须要掌握的硬性知识,每个(个体)人都必须要掌握,只是不象应试教育那样强制的灌输。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可以使孩子们较为轻松地完成这些学业的方式方法。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是,完成及掌握这些硬性知识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主要是为了其思维和兴趣的发展提供能源,更顺利、有效地继续或完成自我的兴趣择向,不断地汲取能源(知识)服务于自我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思维、动手、表达等重要能力。实现以知识为能源,促进自我思维、兴趣、表达能力的发展,达到在孩子解放了思维、满足了兴趣的同时,又懂得了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地吸纳。而事实上,许多的教师是把让孩子做10道题改? ?道题后便万事大吉了,便减轻负担了,似乎便素质教育了。 在素质教育硬性知识的教学中,传统应试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值得借鉴,并可使其继续发展。关键是成年人要把被教育者真正放在主体位置,真正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涵义,尊重(个体)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的选择。任何形式的教育方式都应围绕着被教育者(个体)人的个性和兴趣发展,保持和促成(个体)人的创造源力的持续和成熟,不禁锢(个体)人的思维,从而使每个(个体)人的创造源力尽可能地显现出来。真正使我们的子孙享受到“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精髓。这样,才能卓越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子孙真正地科学创造水平和优秀的人文素质,真正体现强国、富国、强民、富民的泱泱大国风范。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解决的几大关键问题: 一、官本位观念的改变。 1、“官本位”思想严重困扰着人们教育思想的改变,“学而优则仕”,使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变得单一而可怜。做了多大的官,便有了多大的出息。哪怕是发了大财,或在某一领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都要去买一个官,都要去争一个官,或安排一个“官职”。因为有一个共识:官职体现价值。以往的现实告诉人们,我们的国体、政体,使得人们为求一个官、为得到一个官职而趋之若鹜。因为有了多大的官,就能办多大的事,有了多大的官就有了多少人在伺候你,就可以变成“君子”,可以“动口”而“不动手”。说得好听一点,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然而,更现实的现实告诉我们,“官为民纲”只是没有公开化,试想鄙视“动手”(劳动)的人怎么可能真诚地为“动手”者服务。天下的清官、好官凤毛麟角,天下的贪官、庸官多如牛毛,这谁的心里都清楚。更可怕的是,在大喊“打倒贪官”的众多的公民(或只能说是子民)里面有几个不是把教育孩子就是今后一定要做官,而且要做达官当作教育的目的呢?隐匿的贪官固然可憎,公然的贪官更为可恶。但这些贪官是从那里来的?公民们,不是你们培养和供养出来的吗?中国的孩子一出生,在成为家庭宝贝的同时,也成了实现家庭(家族)梦想的奴隶。孩子几乎不能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兴趣,(请注意这个有趣而残酷的现实)——中国人梦寐以求地得到权利,却是从无情地被削夺权力开始的。孩子们天真无暇的各种欲望被残酷地桎梏着,这为以后权力欲的极度膨胀埋下了祸根。周而复始。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文化氛围里蒂固根深,将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大的障碍。 2、“光说不做,不劳而获”的奴役观念。是官本位观念的衍生,光说不做,不是谁都不去做,而是“我”来说,“尔等”去做。这种奴役观念,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清朝尤为愈演愈烈。清朝的几百年,把中国在皇帝统治下的子民和奴隶统统变成了奴才,百姓已经被压、被愚到了麻木的程度。大清官员和子民的愚、贪、腐哪一样在历史上不是登峰造极的?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官场里都不断出现“和绅”,百姓中处处可见“阿Q”,时不时还出现几个“狂人”。清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灾难性的朝代,轻视动手的“光说不做”使中华民族文化彻底地虚伪化了。现在“清戏”无论真假,不管优劣充斥着银幕、荧屏,“顶戴花瓴”不散的阴魂还在我们的头上游荡,不能不说是现时代的悲哀。 3、法律观念与公民意识的养成。古代的法律是“王法”,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美谈,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天网恢恢”里面还有个“网开一面”,更有“刑不上大夫”之说,何况“王子”,所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个“美谈”而已。现代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古代之“王法”的不同显而易见。但公民法律意识观念的养成远没有达到与现时代相匹配的程度,教育在这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培养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才”在法律观念上有几多能敌得“要讨一个说法”的山里妇女“秋菊”就不用说了,怕官、怕法,何其悲也! 二、教育本身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本身素质否?教育本身似乎开始醒悟,说“似乎”是因为基础教育这一块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孩子么,似乎注定是“小儿科”。把基础教育认定是“小儿科”,难道不能质问一声:教育本身素质否?如果说是面太广,量太大,这不正是要高度重视的充分根据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教,需要育的人在人生的哪个年龄段呢?教育在基础教育这一块产生了巨大的错觉,须知,从源头治起,将事半功倍。 三、教育观念的改变,杠杆与引导的“两条腿”走路浅谈。回顾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全面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小农经济观念深厚、甚至僵化的状态下,利用人人都想要富裕的物质生活这样的欲望,采用市场经济这根杠杆,有效地撬开了计划经济这块“花岗岩”,使经济空前地活跃起来。不足和遗憾只能体现这个艰难过程的真实。毕竟,中国已经大大变样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完全可以借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经验,利用人人都祈盼自己孩子成材的欲望和对孩子真诚的爱,采用中考、高考这根应试杠杆,逐步消除人们头脑中惟有分数决定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单一思路,使人人认识到分数在教育方式中只是一种普通的检测手段,而不是人生的最终判决。学校该安静时是静谧的,该活跃时是非常热闹的,因为学校不光是动脑的所在,还有动手、动脚、动嘴等等。美丽的蓝图不能也不应永远停留在大脑里,学校不是永远寂静的所在,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反而在市场经济的前沿。学校里(不仅是大学)许多的成果被束之高阁,不正说明这一点吗?企业和公司可以自由但有偿地利用学校师生的智慧资源,这里将有企业和公司意想不到的收益。 中考和高考,其考试方式和评判标准将极大地影响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更能影响学生达成的目的和目标,逐步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试能把教育带入考试的死胡同,同样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人人都握着考试这根杠杆而不肯撒手。所幸的是,现行的考试制度正在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评判方向积极努力,教育——正在逐步离开迷茫和混沌。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观念(教育指导思想)的改变,仅仅靠分数这根古老的杠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社会中的成年人,尤其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年人的教育观念必须尽快地转变和改变,要尽快地形成共识,采用立法的方式进行强制都不为过,因为教育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在成年人的社会里,成年人的思想绝对左右着基础教育中的被教育者。现在的成年人要改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学会怎样真正地尊重孩子,而且是广义的孩子。 真实的思想观念是几乎可以决定一切的。如果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都有清晰、真实的素质教育观念,而这真实都象每天面对的就是自己,来不得一丁点儿虚假,实现真实的素质教育并非很难。一句话,难不在孩子,难在成年人自己。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