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个性差异与素质教育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664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个性也叫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度等生物因素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等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生物因素只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社会因素则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在不尽相同的生物因素与千差万别的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个性心理倾向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和自我意识差异等几方面错综复杂地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整体。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性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性差异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同一大纲、同一教材、同一进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教育成了没有“人”存在的教育。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往往拘泥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依此冠以“优生”、“差生”之名。事实上,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等各方面,若单以个体智育成绩的好坏评价、甚至定格学生、贴上“优”“差”的标签,不仅曲解了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身心负担、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意。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和未来社会,应试教育暴露出了相当的弊端。它否定了师生的差异,抑制了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除了记忆知识外不会了动手、不会了动脑、不会了交往、不会了生活,成了知识的容器、被筛选的对象,失去了发展他们自己、成为他们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人在应试教育中异化了,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意识,不能有自己的理解,一切要按“标准”进行。教师掌握标准答案,成了知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则完全丧失了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了“产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整齐划一、缺乏创见的。而素质教育针砭时弊,反“应试教育”之道,它既不是“英才”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而是一种以通过直接追求人本身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教育,是培养发展每一个人成为他们自己的教育,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有天赋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教育,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是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个性发展必须以承认个性差异为前提,因此,要改变以往教育僵化落后的一面,有效地、全面彻底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二、对个性差异的再认  

    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而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就必须以新的视野对个性差异做进一步的再认:首先,对个性差异的重视使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强调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有意识、有思维、有差别的人,注重整体人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单一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核心,力求追回在应试教育中失落的人文意义,追求非同一性的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提升。这使其与“应试教育”的唯理性相去甚远,形成了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风格。  

    其次,个性差异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以人的个性差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措施培养发展每一个人。只有找准这个立足点,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达到人人都能成才的目标,才能区分于“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体现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第三,个性差异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个性差异赋予了每个个体以独特的个性色彩,这些非同一的特征正表现了不同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使每一个人具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阅历经验、情绪情感等,这本身便蕴含了巨大的智力、能力资源,对于培养人、发展人、开发人的素质来说是不可忽略的。  此外,个性差异的存在对教育工作有相当大的影响。个性差异是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它作为受教育者整个生命体的一部分加入到教育活动中,必然会对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不可回避的影响。要切实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承认并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立足于这一基点开展工作,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真正达到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  

三、开创差异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  

    对“个性差异”的正确认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差异性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展开,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到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目前构建差异性教育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转变“四观”。(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其个性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认真观察、分析,精心安排,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2)学生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经验背景,教师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使知识、道德规范的教授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要求,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4)人才观。要形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学有所长、学有特色便为人才的观念。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活动课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课程类型,必须搞好活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入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还应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原则下,尽可能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进行选择。选修课中可适当地插入模块课程,满足学生需求和传授新信息的要求,以提高选修课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的功能。  

    3.调整课程内容,编排多样化教材。改变原有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大、教材越编越厚、传授内容越来越多的缺陷。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基础性、迁移性及生成性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知识及获得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调整要遵循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心理的顺序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增减要考虑到教育时间的有限性,要给学生留有闲暇,并相应地渗入人文科学的内容,教会学生学知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必须打破一纲一本的原始状态,在不违背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大灵活性,根据本地区、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编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多样化的教材。  

    4.实施分层教学。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不会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一切,而是要以自己的心理需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变统一性为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在测试评价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客观的测试的同时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地发展。  

    5.创设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传统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自尊、自主和独立等要求重视不够。学生在统一的严格管理下,差异性、创造性没有了空间。因而,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这种关系反映到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规则、纪律要求等各方面,营造宽松自由的人际环境,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精神饱满地学习和发展。  

    6.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无论是思想的传递,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加工、储存,因此,应从差异出发,培养学生自我激励与约束的能力,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己、开发自己,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为今后的发展营造更多的生长点。  

    素质教育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