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论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与复归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381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一、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中的起始和首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是一种思维抽象,这种思维抽象应具备三个要件:

1.它是这个系统中最简单和最后的抽象,体现着这个系统的本质;

2.它包含着这个系统的全部信息量,体现着这个系统的一切矛盾和一切矛盾的胚芽;

3.它必须符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系统的逻辑起点与现实的历史起点应该是相吻和的。

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必然有其逻辑起点。根据以上对逻辑起点的认识,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育中最简单和最后的抽象,体现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本质的拓展,全面发展是对培养规格的最概括的界定,它是从大量中小学教育现象中抽象出的反映本质的最简单范畴,如果继续抽象为“发展”的话,就会使其外延无限扩大而内涵缩小到失去教育本质的层面。

2.全面发展潜在地包含着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全部信息量作为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的确定,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出发,而又围绕着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一步步展现出来的。

3.全面发展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建国以后,中小学教育扛起的第一面大旗就是全面发展。1949年0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我国建国初期的根本大法。《共同纲领》对文化教育作出了“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和“提倡国民体育”等规定。这些规定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1年5月31日,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闭幕词中说,全面发展的原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954年4月15日,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在这些思想舆论的基础上,在基本完成了旧教育接管改造工作,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后,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将这一方针政策正式规定为我国的教育目的。从此以后,全面发展教育即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主流。

二、分数与考试──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

虽然中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全面发展,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往往会出现异化的现象。建国后,中小学的全面发展不是被教育革命所掩盖,就是被政治运动所取代。'+世纪*+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又走上了以分数和考试为目的的迷途。分数和考试本是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环节,但在现行教育中却异化了教育的逻辑起点。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在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应试过程,教育教学研究成了应考研究。中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为什么会迷失为分数和考试呢。

1.教育目的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背离是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迷失的必然原因

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以“应然”与“实然”两种形态存在着。“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某种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取向,不一定会变成事实。“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从事教育工作和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它是一种教育事实。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应然”的全面发展异化成了现实生活中“实然”形态的分数和考试。

2.时代背景是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迷失的直接原因

十年动乱结束后,我们迎来了教育和科学的春天。在百废待兴中,面对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有一种空前的紧迫感。于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即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弘扬,而教育的本体价值,即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却被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句口号被搁在了一边。同时,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结构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学生以牺牲自

身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追求高分与升学,也就在所难免。

3.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迷失的深层原因

我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学而优则仕”一向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自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考试便成了人们谋求官职的主要途径。于是,考场考什么,学子学什么。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考试成了教育的目的。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但科举所造成的对考试的迷信与崇拜思想却深入了民族文化之中,凝聚成了民族心理中一个化不开的结。这种文化传统在'+世纪*+年代重新泛起,成了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迷失的深层次原因。

三、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复归

素质教育的研究几乎与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同步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不过素质教育在当时只是一种理论观点。到80年代中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后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家正式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提了出来。从1993年至今,全国上下对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这个号召使素质教育从中小学生的事情转变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事情,从教育部门的事情转变成了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并使素质教育从经验积累向科学化、法制化推进,从区域试点向全国范围推进,从教学内部向教育的全方位推进。

作为一个全国全方位的举动,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复归呢,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概念,人们对它已经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探讨,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看法,即“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职,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以及时代性等特点”。

之所以说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复归,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方向、目的、基本内涵、实施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它将全面发展所涵盖的几个方面分解为比较具体的内容,具有了可操作性,它在“实然”的教育目的与“应然”的教育目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我们的教育理想离我们更近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施素质教育将会实现中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全面复归。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