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点燃思维火把 开启智慧之门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391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要注重学的方法;教师应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师生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古希腊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洞穿苍穹的时空,给那些照本宣科、孜孜以"灌"者以无情的嘲讽。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用辩证法(主要是启发问答法)来教育学生。我国的孔子则认为,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科学知识浩如烟海,单靠"记问之学"已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不至于被荒芜的、僵死的知识充塞头脑,"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来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来多地激励思考"。
    从心理学上看,智力是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它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堵塞缩影和标志;思维能力的发展,既依赖与其他认识能力,又赋予其他认识能力以有意性、深刻性、创造性、亦即自觉的能动性。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视思维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任何理由不深入研讨启迪思维的艺术。
    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激疑问难、布置悬疑、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模拟生活情境乃至戏剧情境),等等,多有介绍。这里就其他方面略为撷取,以备参考。
    一、 巧用对比
    贝雷恩(D·E·Berlyne)认为观念的冲突在经历到不一致、变化的学习情境时所引起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越容易引起观念间的冲突,这种观念又进一步影响有机体的行为方向和程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一切的。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对比中最能显现出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若干相关概念或原理进行比较、对比,就能够使学生引起观念上的冲突、启发他们从中找出异同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进一步思维的努力。如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就提到哲学意义上"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随后教材又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归纳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此,让学生进行比较,就会有"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的效果,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其产生求知欲,进而转化为思维的内驱力,不仅打开了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理解奠定了基础,而且强化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二、 由此及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去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在新知识激增的年代,"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孤立、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从教育目标的观点着眼,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教材中体味文化一框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知识,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什么是文化,并同学生共同分析。学生踊跃地列举了诸多文化现象,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些不是文化,而是知识、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态或其他。政治教师就可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分析,。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自觉运用旧有的认知结构,消化理解新知识;透过直观形象,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达到了深入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以美启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思想政治课堂实际教学中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之间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更由于学生掌握抽象知识的艰难又往往使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以美启思。这种可感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爱德华兹(A·L·Edwards)等人的研究证明,学生的态度会影响自己学习的行为选择,当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对学习材料持欣赏、赞同观点时,会激发他们要学习的高度动机,知觉、认知和反应的阈限会随之降低,尽心尽力去学。新版政治课教材在版面设计上尽显图文并茂的特点,翔实的材料、脍炙人口的谚语与名人名言、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以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诱发、感染、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引起他们高级的情感愉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可以使用生动的感性材料把一些往往过于枯燥、呆板、抽象的概念、定义形象化;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把节奏和色彩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并训练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注入活力。。爱因斯坦在潜心相对论的日子里,常在书房用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有时在演奏过程中突然茅塞顿开创造性思潮不断涌来。
    所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一定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以美的形式体现知识。
    四、 循"序"渐进
    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我国古代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也"的说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H·Herbart)根据统觉论,认为新知识必须融汇于原有统觉团内,新知识才能习得。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要决定什么知识先学习,什么知识后学习,有必要分析教材中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学习。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建立在先前习得的能力的基础上。"
    以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彼此衔接、依次发展、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的四个阶段,制约着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内容的深浅。"……教师试图加速学生的发展是浪费时间和白费力。"布鲁纳主张通过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程序的确立,有赖于教材内容的序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序的统一。如果课堂教学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忽视后者,势必造成照本宣科,重蹈故履,使学生"思"不暇接;反之,就会打破教材系统,使之过于零碎,导致学生"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走入迷津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政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须寻求一种"左右逢源"的教学程序,一要善于驾驭教材,做到胸有成竹,针对新版政治课教材在有些知识安排上没能很好地体现条理性的实际,政治教师应从知识内在逻辑和完整性的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的调整,二要针对学生实际的思维状况,把握认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使上述两个"序"和谐统一,形成循"序"渐进的"思维链"。
    五、"求异"创新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学习的革命》:"全世界都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所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能不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开动思维,积极进行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第斯多惠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敢创新。创新教学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第八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涉及到"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价值比较",在学习中曾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说明原因,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的同学说,经典文化价值大,因为它是优秀文化,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其影响具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特点;有的同学还列举了一些大家熟知的经典文化作品;有的同学则认为流行文化价值大,文化只有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才是先进文化;有的说,流行文化做到了与时俱进,符合大众口味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还拿当前的"文化快餐"做例证等颇有新意的多种见解,不一而足。活跃的课堂气氛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最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形成了共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思维定势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心理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是鼓励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和特质。它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又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学生的创新需要求异思维,但如果没有求同思维的集中和筛选,就不能确定最佳方案。而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过程中,都必然要有所否定,特别是学生积极的自我否定。这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从更高层次上自我肯定的必要前提。
    研究分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心理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能力和教学效果,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的题中之意。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