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谈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534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当今社会各种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旧知识不断地被新知识所取代,根据这一特点,学校教育也由单一的基础知识传授向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才能不惊不诧地站在科学文化变换的风云中去迎接挑战。
    那么,何谓创新呢?美国吉尔福特从思维的角度认为,创新是一种能力,是独特、变通和流畅特点的外显活动。心智能力实质包含着思想的聪慧、情感的饱满;所谓独特即是不因循守旧、有个性能超常超群;变通指灵活转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流畅指思维的敏捷开阔与活跃。这是一种较高的思维形式,但其萌芽期早,尽早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创新既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要能走出思维定势
    爱因斯坦说过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直觉,直觉的基础产生假想,假想才能产生逻辑,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便一步到位,进校就是进入书本,进入理论,中间缺少了经验、直觉、假设和假想,所以缺少了创新能力。而创新是需要背景的,它要求创新者对所创新的领域有所了解,如果缺少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头脑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新事物与新观点,推陈出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让课堂生活化、趣味化,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投放进去,如游戏、演讲、调查、访问与竞赛讲故事等,这样就将较抽象的理论化为感性的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积累一定经验的过程中,学生又并生出一种不满足现状的感觉,希望有下一次,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欲望。这时,学生就会努力地去设想那未知的触觉伸入未知领域,这样一来,他们实际上已有创新的理念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这恰恰表现出创新中永不知足永无尽头的探索精神。在大部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需要创新,只要用思维定势来处理就可以了,这对创新而言,就形成了“思维的枷锁”,障碍着创新的产生。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中常常出现“老师定势”与“书本定势”,也就是说老师、学校的教育观点左右着他们的思维。一次次考分的公布,一回回奖励与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狭区;同时在学生心目中,书本上的一切都是对的,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很少甚至于完全没有去想过是否去实践去验证其正误。还有一种就是习惯定势,从众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如要切开一个苹果,大家都竖着切开,我为什么要横着去切呢?要弱化约束学生思维中的定势,就要培养创新意识、诱发学生创新内驱动力,就要平等对待学生,不要用“必须做……”、“应该做……”、“不能做……”等祈使语句来命令他们,指责他们,要鼓励他们去想去怀疑,充分地尊重他们,才能逐渐培养起创新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营造起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的思维要无阻畅通,外部环境一定要宽松,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无拘无束。首先从学生来看,他们应该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应自由命题、设计、尝试;其次从老师来看,是主导,是在学生需要之时出现,去设计鼓励躁动他们。去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自我肯定;去激励学生在创新胆怯之时退缩之间勇往直前,让他们通过实践明白创新是不能怕失败的,要有坚强的意志品格,要像加利略、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敢于从疑问开始,敢于在实践中去创造发明,老师不能对学生的一些稚拙的做法与想法进行挖苦或嘲笑,他心中创新的嫩芽是经不起老师“暴风雨”袭击的。【杂文报】曾刊登“质问鞠平姐姐”的短文,文中说鞠平姐姐在【大风车】中与小朋友对唱一首儿歌时,在欢跃甜脆的歌声中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与天性。儿歌有这样几句,鞠:请听大雁为什么飞行排成行?请听气球为什么能天上飘?请听小猫为什么拍拍爪子舔舔毛?请听为什么吃饭看书不太好?小朋友答到:“大雁排队是为了吃蛋糕;气球飘上天空才能捉小鸟;捉不到老鼠小猫害羞了;吃饭看电视会把书本都吃掉。”鞠萍“哎呀呀,哎呀呀,这个问题没答对没答好。”鞠萍的这一段话评价对小孩子们的导向是什幺?难道答案就只有编辑或专家圈点出来的那一个。其实小孩子们的这四个答案符合他们的心理。老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要及时肯定学生有创意的东西,要努力在教学中注入生活气息。远离生活的课堂是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课堂的外延要等于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欢声笑语才会回荡在课堂上,创新也才有空间,才有机会。呆板的,枯燥的,晦涩的东西应尽量生动些,形象些,即使是严肃的公式,定理,也应该各给学生留下验证的机会,不应板着面孔一灌到底。
    营造起宽松的环境,就解开了捆绑思维的绳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寻找柳暗花明,去迎接海阔天空。
    三、大胆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
    实践是参与是体验,在实践中教会一些技能掌握一些知识,同时也强化了直觉感知。美国在一些学校推行“木匠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去认知、去发展创新。他们讲几何知识、讲面积知识,就会发给学生一些工具,一些实物,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去拼造。这样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工具的用途、掌握了使用的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这种把知识与技能统一在一起的实践法,学得生动、记得很牢。我们的学生们有很多人头痛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的命题不属于他们的生活圈子,或者说写作的内容是他们生活中不闪光不吸引他们的。难怪他们不喜欢作文。如果在写作中贯穿一条生活实践的路子,在实实在在的参与之后记下参与过程与情感的伴随,是否要容易得多呢?在学校、教室等可能的范围内搞起科研角、实验场、生活地等实验基地,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同时又进一步地推开学校、教室的门窗,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面对大量的实践,学生怎会无话可说呢?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啊。
    四、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工作重复性较大,教室、教材、练习乃至学生都十分熟悉,能不能走出“熟视无睹”,能不能走出“按部就班”,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那么,教师应有崇高的师德,强烈的敬业精神与一颗永恒的爱心。有爱心才能发现新事物、看到新迹象。某师认为每天面对一本书几十个本子看来是枯燥乏味的,可书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本子中有几十张笑脸、几十中声音。这样的教师,怀着一颗拳拳的爱心,就能不断地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品格,新的精神,就能把熟悉的课文常教常新。同时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继而去了解学生,科学地引导他们,事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当然教师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常常推出有新意的项目,常常变换教学的形式,则是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新世纪已拉开它那千年的帷幕,展现出高科技、信息化的特点,它呼唤着有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人才。让我们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中,培养起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去竞相挑战吧!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