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135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也与之相适应。在继承、发展、创新的思想指导下,新编的S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和体例形态都作了新的探索和设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作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在阅读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中我们高一阶段学习重点是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是学生从小学便开始学习掌握的,在高中阶段只要在原来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即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教会互博国际-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呢?如何让学生掌握比较这种阅读方法呢?这个问题是颇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在此,我仅谈谈各人一些粗陋的看法。
 在S版的语文教材中,为了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往往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相同或相异)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之内,那么这些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课文之间便存在了一些可比性。在文章与文章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都可以进行比较,学生在精读课文,作细致周全的分析之后便可进行比较。选择和确定好比较点是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明确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S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重点在于《诗经》中三首诗和选自于《楚辞》的《国殇》的学习。《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巍然屹立高峰,其中《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当时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成,大多以现实主义手笔真实反应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句大多以四言为主,采用反复咏唱的结构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楚辞》则是我国第一部由诗人个体创作的诗歌集,是以楚声和方言为基础创作,其中想象丰富瑰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诗句以杂言为主,也采用了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和《楚辞》存在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出。那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两者加以比较呢?我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我先这样问:《伐檀》的作者是谁?《国殇》的作者又是谁?这样两者作者便成为第一个比较点,接着我又让学生看两首诗在诗句字数安排上有何特点?那么《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语言特点和《楚辞》的杂言诗句便又构成了一组对比。就这样,在我的启发下,又确定了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几个比较点,并用表格方式将其罗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印象,也加强了对《诗经》和《楚辞》的理解。
 在第二单元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进一步采用比较这一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在学习《筏子》和《三峡船夫曲》的过程中,我先按一般教学方法学习《筏子》这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白描、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三峡船夫曲》的学习中,我便采用与《筏子》逐段比较的方法。我让学生分别朗读《筏子》和《三峡船夫曲》的开头第一段,然后让学生体会这两段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发现同样是描写水流、水势,《筏子》用了十分简朴平实的手笔,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八个字便概括出了黄河水足以使人胆惊心悸的气势来;而《三峡船夫曲》则采用了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长江水的形、声等方面极力铺张渲染,那么前者的白描和后者浓墨重彩的工笔手法马上给学生留下了鲜明、具体、生动的印象。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两种描写手法,并能准确加以区分。接着我又让学生朗读崐课文第二自然段,同样与《筏子》的第二自然段作比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修辞方法,筏子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造成一定修辞效果,这与《三峡船夫曲》中使用的衬托手法形成了比较。同样,通过具体文字的诠释,学生马上掌握了什么是对比,什么是衬托。通过这么一段一段的前后比较阅读之后,最后我要求学生将两篇课文联系在一起作全面比较,由于在第一单元中已学习过如何作全面比较,学生很快确定出立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几个比较点。这样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新课,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的内容,又复习了旧课内容,一举两得,效果十分理想。
 不仅是篇与篇,段与段之间可以作如上比较,就是同一篇课文之间也可以比较。例如,《三峡船夫曲》中有一段插叙,我让学生比较有无这段插叙,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效果是否相同。这类比较也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了解课文的结构,有利于学生自身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
 除了课文与课文之间可以比较之外,另外在字、词、句上也可以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的效果。S版语文教材的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编者加强了这类练习。例如在《石钟山记》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组练习:将四句句子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按要求改变,并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第一句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按要求将这句话改成双重否定句,于是将原句改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能不对此深感怀疑。”这个“不能不”加上后立即加重了原来较平的语气,并起到了强调的表达作用。通过这组练习,学生马崐上便体会出双重否定、反诘句的语气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一般陈述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作文过程中,考虑采用最合适的句式来表达出最佳效果。不仅是句式上可以作比较,另外在同一句中有无修辞、标点使用上也可以作一些探讨。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其文字表达上要求往往不同,所以什么样的文章该如何使用词语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说明文中,用词要求科学、精确,所以许多地方的定语、状语成分的用与不用会使整个句子意思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要让学生严格辨析、理解。
 从上述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选择确定好比较点,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对比、列举,使被比较两者的内涵在比较过程中逐步被学生体会、发掘出来,对加深对被比较两者理解是十分有益的,会有一举两得的效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比较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