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家长 >> 家长必读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心理疗法给学生新出路
作者:佚名    家长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108    更新时间:2007-2-4
         【字体: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健康的人可以有很多内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让老师和家长在震惊之余,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现在才有,但在今天却更为普遍和严重。于是,直面学生的心理问题,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显得更为迫切。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温方老师。
  偏差行为源于心理障碍,不是道德问题
  中国教师报:您是最早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之一,当时是什么原因使您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兴趣?
  温方:那还是在1985年,刚刚恢复心理学研究。在此之前,心理学被定性为唯心的,许多人对此不敢涉及,包括一些领导。所以我们当时处于一种半地下状态。
  想起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尝试,还是跟学生有很大关系。那时候我在原北京182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徐悲鸿中学当政教主任,深感学生问题比较难处理。比如有的学生很淘气,任课老师就给我送过来,通行的做法就是教育学生,给予处分。可是奇怪的是,同样是这些淘气的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时,比那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更努力,做得更好。作为政教主任,我又要上台表扬这些孩子。到底是该表扬还是批评,这些孩子到底是一贯好还是一贯坏?这些问题我觉得拿不准了。不同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如何给这个人的人格定性?同一个人的两种结论都从我口中说出,我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孩子难道就是道德败坏的学雷锋标兵?
  这驱使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认识我们面前的学生。我觉得我找到了一条路,也让自己得到了解放。
  从1987年开始,我们对偏差行为学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双差生”做了三年的追踪调查。100个本校学生,100个外校学生,研究他们每天做了什么事情,然后进行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的偏差行为源于其心理障碍,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举个例子,动物遇到刺激就会有反射行为,这是大家能理解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上课不听讲,做事不认真,都是遇到一些外界刺激后的条件反射,如果他们不这样反应,不发泄出来,后果可能会更严重。所以,“犯错”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处理,而是指导,是心理调适。老师们要给出适当的意见,给他们一条出路。偏差行为是可以校正的。
  中国教师报: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比较容易理解,可在当时能为大家所接受吗?
  温方:当时大家确实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个结论在当时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发现。知道我在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一个学校领导说,这个研究可不是学校要你做的。
  心理疗法让学生看到希望
  中国教师报:这个结论对教学有何帮助?尤其是那些偏差行为学生,这可能是很多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
  温方:首先我们成立了一个心理教育团队,其次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包括对食堂大师傅。
  对偏差行为的学生,我们做了美术疗法的尝试。心理学有艺术疗法,美术疗法是其中的分支。那些老师眼中上不了课的、完不成作业的、爱迟到的和有道德品质问题的学生,包括3个要送工读学校的,都来到了我们的美术班。为什么选择美术?第一因为画画可以让这些孩子学会“坐下去”;第二,画画可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三,画画是一个信息重新组合的过程,需要大脑思考,能锻炼他们思考和组织的能力。
  中国教师报:这些孩子能接受这种疗法吗?效果如何?
  温方:开始当然不愿意,但是这是“治病”。按照校规,这些学生肯定会得各种处分,甚至有可能被送往工读学校。美术班是另外一条路,我告诉学生们,你这样做不是错,是因为有病,有病就要治病。在我这里治病不打针不吃药,就是要好好坐在这里画画。
  除此之外,还有成功训练的内容。为了鼓励这些孩子,我规定,学校运动会的班牌必须由美术班的同学设计完成,班牌还有200字的文字说明,我一个字不改。当时学校运动会是在先农坛体育场这样的国家级运动场举行,孩子们知道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为了写这200字,有的孩子三天没睡觉,画画的时候更是千方百计地设计,可以说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这些学生美术成绩在提高,学习也在不断改善。就是因为他们美术成绩的提高,学校开始获得有关方面的注意,改名为徐悲鸿中学,美术成为学校特色。他们的转变也让我们思考:以前用批评处理问题,得到的是学生的逆反,问题越来越严重,师生关系紧张。通过心理治疗,缓和了师生矛盾,解决了学生的偏差行为,同时真正让学生看到了希望。心理疗法给了这些学生一个出路。
  中国教师报: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温方:在80年代,那时候北京自行车丢失率比较高,社会上掀起“严打偷车贼”的活动。一天,警察来到我们学校,拿着厚厚的一摞材料,调查一个学生。虽然材料上很多人都指证这个学生偷车,但他就是不承认。在心理咨询室,这个孩子告诉我,原来有一天他游泳后,又累又饿,看见校门口有一辆自行车没锁,就骑上回家了。他本来想再送还回来,结果忘记了。而据我的观察,这个孩子平时就大大咧咧的,家境也富裕,不会偷车。我就让他立即还车,承认错误,赔偿丢车人一定的损失。由此,他免于了刑事处分。
  这个孩子成了我的心理宣传员。没几天,我的门口出现一个大包裹,里面全是高级轿车的车标,都是孩子们从友谊医院、前门饭店这些地方偷拿的。在当时,车标是非常贵的,一个奥迪车标能卖3000元,但孩子们偷了只是拿来自己玩。现在他们害怕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放到心理咨询室门口。
  心理咨询室的存在,让孩子意识到,“我有问题了,出事了,还有地方可以去。”
  中国教师报:除了本校学生,外校学生有来咨询的吗?
  温方:也有。后来,我们成立了一个“电话帮助你”的热线,这算是北京的第一个心理热线吧。当时还不敢叫做心理热线,因为大家对心理咨询还不是很了解。很多老师,包括北师大、首师大的教授,还有媒体记者,都加入了进来。
  中国教师报:打来电话的学生,咨询的主要有哪方面的问题?
  温方:原来我们认为学生来咨询学习问题应该比较多,所以参与者以师范院校的教师居多。但实际情况是学习问题仅占第三位,第一位是情感问题,第二为是自我接纳问题。当时我们觉得挺可悲的,干了几十年教育的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怎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1995年,“电话帮助你”正式改为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在北京市宣武区开展心理服务的研究。所谓心理服务,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心理教育,包括介绍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技能,通过在学校开课,搞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怎么求助和自我调试;第二是心理咨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打电话获得帮助。到了后期,卫生和司法的力量都加入了进来。1997年成立了法律咨询中心,2001成立了青春健康咨询中心,有些比较严重的个案,可以直接转入少男少女门诊或司法部门。
  先解决栽种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学生咨询的多是情感和自我接纳问题,您是怎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的?
  温方:情感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做不同的指导。如何有效地与人交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与家人无法沟通,就需要我们搭桥;有的学生有学习障碍,可以通过测试自我认知,扬长避短。2004年,高考前两个月,先后有10个高三的学生突然说什么也不考试了,否则就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来到中心后,通过心理辅导,他们顺利通过高考。其实,他们不是智力有问题,也不完全是知识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障碍问题。心理这个坎过不去,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背后有很多家长的问题。如果粗略分析一下,90%的孩子心理问题来自家长,我们称其为家源性心理问题;有9%是学校造成的,属师源性问题;1%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专门针对家长开设了“双休日家长培训”。尤其是生理健康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尽管谁都清楚,但谁都不好意思讲出来。为此,在专门培训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老师之外,家长成了我们的重头戏,因为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最容易发现孩子需要什么。
  中国教师报: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说,“5+2=0”,学校的教育抵不住双休日两天的影响。在您对家长的培训中,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温方: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超前的。但据我观察,很多家长是盯着孩子进行研究,研究后得出对策,等到实施时,发现孩子长大了,又有了新问题,又要重新研究。通过培训,我们想提前告诉家长这方面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最终得益的还是孩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以前面所说的拒绝参加高考的学生为例,为什么他们会临考退缩,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也有关系。家长总有求全心理,人家孩子能办到的,我的孩子也可以。但是怎么科学地指导,不是每个家长都会的。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家长往往盲目增加孩子的负担。我所知道的一个小学生,一周有14课时的业余学习,他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呢?很多家长不求效果,求的只是自己的心安,我尽到心就好了。
  中国教师报:最近,媒体频频曝光很多高知分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跳楼自杀。这种新闻听起来很沉重,是不是也与基础教育有很大关系?
  温方:很多问题源于小的时候,该进行培训的时候没有培训到位,才会在大的时候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了,我们会惊呼,会震动,其实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种种子的时候。从种子到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解决栽种的问题,一个人才可能健康成长。
  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无情,懒惰,没有责任感。但我在交流中问到孩子劳动的问题,家长却振振有辞,只是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责任感,又怎么会认真学习?
  仅仅教育心理学是不够的
  中国教师报:身为心理教育专家,您认为现在的心理教育是否得到了重视?
  温方:应该说有可喜的进步。其实教育部早就下达有关规定,就学校成立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有很多具体措施,但是很难实行。首先是教师队伍问题,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属于政教系列;其次是薪水问题,教师的薪水是与课时挂钩的,心理教师靠微少的课时根本维持不了生活,所以很多心理老师要去教政治课、当班主任或做其他的兼职。所以心理教育目前也面临了很多的障碍。
  现在的体制也让有些问题不太好解决。比如,有些发达国家的心理指导教师是由社区派驻学校的,能够客观面对学校,敢说敢管。我们的心理教师行政编制属于学校,拿的是学校工资,对师源性问题难以客观反映。比如心理教师为了系统指导学生,会设立一个心理档案,对病例有一个记录,按照规定,这是需要严格保密的。但事实上,学生一去咨询室,从校长到班主任都很关注,常会追问学生反映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事情。有的校长甚至会查咨询记录,借口是了解一下心理教师的工作业绩,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违反心理服务的相关规定和职业道德的。所以,不仅心理教师要坚持原则,校长也要充分理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中国教师报:教师做心理咨询,是不是需要一些特别的素质?
  温方:心理学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仅学教育心理学是不够的。以我来说,我以前学过教育心理学,后来补了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司法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感觉心里有点底了。因为孩子不断成长,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你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现在的心理教师基本上还是学教育心理学出身,接触医学不多,培训教师的心理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下更大力气。我觉得培训还是很重要的,就好像开一个机器,不懂结构怎么开,仅学表面的东西是不行的。
  当然,有了知识储备,还要把这些哲理用最通俗的话讲出来,不能额外增加咨询者的心理负担。来咨询的人总会把自己的问题看得严重,这反倒会妨碍对问题的认知,所以心理教师的态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心理教师必须有医德,因为你会遇到你不太喜欢的人,你必须学会善待他们,因为他们信任你,需要你的帮助。信任是最可贵的,仅“学会倾听”这一课,我就学了三年。
  中国教师报:您在接听咨询电话时,是不是主要就是倾听,让对方得到宣泄?
  温方:在西方,是“咨客中心”原则,以疏导为主,让对方充分宣泄,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说是“OK疗法”,但这种疗法在中国不通行。我们经常遇到家长打来电话,其实他的问题说得很明白,很有条理,但他还是会不断问你,我应该怎么办?所以还要加一些指导,这就是中国特色。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舒心宽慰,同时要给人方法。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家长,这个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报:您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再回头看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新的体验?
  温方: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实习,医生戏言:你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精神有问题,进了医院,我们就是人类灵魂的修补匠。当时我听了心里很不好受。当时,我在医院的训练小组有18个孩子,我们经常一起组织活动,彼此非常熟悉。有一天,一个护士叫我,温老师,有你的电话。等到我接完电话回来,18个孩子看着我,非常敌对,因为他们发现我的身份不是医生而是老师,而他们就是因为在学校发生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合理疏导,住进了医院。从这些孩子的眼中,我看到了教师的另外一种形象。一个成功的教师,是不会把学生丢给医生去“修补”的,这更让我体会到了身上的责任。
  温 方
  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性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宣武区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承担多项心理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生理、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等实践工作。
  2001年受聘负责主持北京市宣武区“青春健康教育中心”的性心理、生理咨询服务和“青苹果”热线咨询以及相关的培训授课等工作。
        家长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家长文章:

  • 下一个家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