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语文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点石成金,教你活用熟悉的作文素材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381    更新时间:2006-11-18
         【字体:

材料对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学生写作文最愁的也就是材料的缺乏。是不是学生真的毫无积累、一穷二白?当然不是!其根结是很多学生不会将其熟悉的作文材料灵活运用,吊着干鱼吃寡饭,甚至骑着毛驴找毛驴。

材料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但每次作文都要找到别人少用而且可读性很强、能惹人耳目的材料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太现实的。这时候,学会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将这些材料用出一种新意就显得非常重要。韩寒《三重门》中说:“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他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偏激而且错误的。对材料没有出色的运用,像大多数人那样使用“陈旧”的素材,又如何成得了他所说的“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这些材料本身都是一些很经典的事例,如果用得好,用得角度新,完全可以收到“枯木发新芽”的艺术效果。用雷锋和李素利来表现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当然没什么新意了,但如果换个角度,拿他们与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王宝森、成克杰之流作对比,说明信念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根源,仍然能给人以感染力。

再来看学生常用的陈景润这个材料,陈景润的感人事例发生在七十年代,在今天的作文中再来运用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何况许多人都曾经用它来论证过自己的观点。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陈旧的材料,用在《美文》里的一篇《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里却极具感染力、震撼力。且看其开头:“那个一辈子只算出一道题目,而其他题目都算得一塌糊涂的人去了。那是一个以数学为粮食,以演算为空气的人。他生来只属于这一道题目,把他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这个人肯定算不出副教授等于副处长等于副县级,还可以等于三室一厅。这个智商最高的人其实成了最傻最简单的人。”作者路也在文末奇峰突起,不落俗套:“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我想,也许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随便抓出一个人来,都会是一个不错的数学家,唯独陈景润不是。”

按照一些人的观点,陈景润的事迹已经没有时代感了,可能属于淘汰的材料,可这篇文章为什么在陈景润沉寂了二十多年后,朝花夕拾,又使文章具有时代震撼力呢?就是因为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写文章,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为了探讨陈景润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作者满腔激情,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给社会、给读者以启示,才使作品震撼人心。由此可见,材料无所谓新旧,问题在于该不该用;只要该用,用得合适,旧的材料也有魅力,不该用,即使今天的故事也不会使作文增色。

旧调重弹同样能发出新声,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头脑中有许多的材料可以在作文中使用。但要用出一种新意,用得贴切,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要学会随“题”应变,只有根据话题或命题的需要,依照文章立意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剪裁素材,才能使材料焕发奇效。就像《庄子》里的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面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这个故事的中心是东施胡乱模仿,变得越来越丑,使人望而生畏。所以一般人大概就会将这则材料用于批判那些不看对象只会胡乱模仿的人。但是,如果从西施的角度去分析,西施的美在于天生丽质而不是颦,颦是因为她心口痛,但东施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当作实质的东西。这样分析可以论证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出错。如果从东施的角度分析,东施变丑的原因是盲目模仿,这样可以论证盲目模仿要不得;而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里之人都躲避她,但她仍在模仿,这样又可以论证人要有自知之明。从东施乡邻的行为角度去分析,东施乡邻像对待瘟神一样躲避她,而不是去帮助她,向她指出。如果乡邻们能及时向东施指出并热情地指导她,悲剧就可以避免。这样就可论证,我们不能像东施的乡邻,应热情帮助,关心他人。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材料本身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的。

反过来,同一则材料也就可以根据需要,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

举个例子,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这个题目难度在2004年可能是全国最大的,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笔,但有一个考生却能很巧妙地将这一年中感动中国的一个警察写进了作文,现摘录如下:

“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也向祖国人民展示了她身上沉稳与灵动的和谐之美。办案时,她沉着冷静,铁面无私;与群众干警联欢时,她又亲切,使人如沐春风。面对电视报道,我不由感慨而感动,这样一个女警察,竟然能把一项最讲原则、最严酷无情的工作同时做成一项最体现人情、最温暖人心的工作,当沉稳与灵动相结合时,它所产生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

好警察任长霞的事例很多,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她在百姓心中树起一尊丰碑!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但这位考生显然没有面面俱到,甚至于没有选取她的事例中最为感人的十四万群众自发为她送行的动人场面。而只选取跟自已主题有关的部分,因为他需要说明的只是任长霞的身上有“沉稳与灵动的和谐之美”。

现在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练习,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感受同一材料在不同话题或命题作文中的活用方法。

我们可以以2004年感动中国的袁隆平教授的材料为例来加以训练。思考袁隆平教授的素材可以运用于下列2004年高考哪些话题之中,怎样运用。

1、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为话题

(全国卷Ⅰ)2、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全国卷Ⅱ)3、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全国卷Ⅲ)

4、以“忙”为题。(上海卷)5、以“包容”为题6、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广东卷)7、以“家庭教育”为话题(湖南卷)

8、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为话题(重庆卷)9、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

这时学生可能会很快说出在部分话题中的运用,像全国卷Ⅱ、上海卷、湖南卷、重庆卷等。但一般会认为无法或者很难用于全国卷Ⅰ、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中。其实如果注意到材料中的袁隆平教授就是以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科研中的挫折和艰辛,他因此而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成功的喜悦,我们就能将它用于全国卷Ⅰ中。如果注意到袁隆平教授为解决世界人们的吃饭问题而奔波,我们就可以发现,袁教授是一个能包容世界的伟人,这样就与北京卷挂起勾。袁教授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他与别人沟通,与世界沟通,但他的语言除了嘴上所说的话之外,还有科技,我们又将它与广东卷联系了起来。而且袁隆平同样是灵动与沉稳之完美结合,他有对民生,对亲人,对同事乃至对世界的爱,有对事业对生活的执着,既有柔和朴实的一面,也有刚毅顽强的一面,这样就可以用在江苏卷中。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对材料的取舍剪裁,对材料运用的角度会有切实的体会,从而树立起作文的信心。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