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地理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考地理例析调动和运用知识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871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宜兴市汇文中学  曹利敏  214206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具体来讲,研究地表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事物演变的规律;人地关系等。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些也正是地理学科高考的评价目标。因此,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地理试题中可以出现多种类型,按题型划分,可分为选择题、非选择题等;按所涉及的知识划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按学科之间的联系划分,可分为地理和政治、地理和历史以及地理政治历史的学科综合。试题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可以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

例如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查,近年来表现形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折线图、理想大陆示意图等类型。但只要把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特征,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建立正确联系。

针对区域产业活动与产业联系知识点的考查,仅产业结构演变的表现形式就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三角图等类型。但只要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质,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值和就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不管试题是上述哪种形式就都能够正确地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针对能源结构的考查,试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流向图等类型。实际上,掌握能源利用的阶段,经历了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的流向;能源安全等基本知识点,无论形式再如何变化,都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5】图19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           米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         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        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牧畜过科的牧场应位于海拔       米。

【说明】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给出了四种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资料,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地形剖面曲线与气候要素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善于将气候资料的图像和地形剖面图的资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即不明白对于不同性质的曲线应在不同的纵坐标上寻找其对应的数值,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完成题目要求。

【例6】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130297万吨标准煤。读图20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

A.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B.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C.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其消费量所占比重

D.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2.2000年消费量超过生产量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   )

A.煤炭、石油    B.石油、水电    C.水电、天然气    D.天然气、煤炭

3.我国目前(   )

A.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D.水电生产呈增加的趋势

【说明】试题以曲线图形式表现我国从1980—2000年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点。只要考生掌握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趋于上升,其中石油的消费量增长迅速,而产量增长低于消费增长,并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进口持续增加等知识,就能正确地回答该题。该组题目中,第1小题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它引导考生去占有信息。题组的核心在第2小题,乍一看题目要求作出的相对数据,无论如何也难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如果能够迅速地完成这一步的分析判断,那么就应该立即去寻求新的解题途径。这时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第2小题的题干中述及的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的概念,都是属于绝对数据的范畴。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是解该小题的关键。显然题目要求对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的绝对数量进行比较,得出相对数据方面定性的判断,就必须有绝对数量的数据为依托。这时总题干上的两个绝对数据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

【例7】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总人口(万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9613

0.638

0.603

6163.2

1625

0.595

-0.054

5408.8

3837

0.721

1.075

1180.0

267

0.607

1.276

159.7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说明】这组题以表格形式来反映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当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时,人口的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也低,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根据表格中的数据,②总人口数不多,死亡率最低,自然增长率呈负值,说明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显著。第2题:从表格内容来看,①总人口数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国内生产总值高,但人均产值在四个地区中是中等水平,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②总人口不多,人均产值最高,是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故判断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③④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高,人均产值也低于①②,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本题应综合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只看某一绝对数值,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只看国内生产总值,不看人口,不算人均产值,容易错选成A选项。因此,仔细审题,注重试题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对于正确地回答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随着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这种能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就更凸现出其重要性。

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来认识和说明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试卷中所出现的信息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来得出正确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而无论如何,对信息的处理都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已逐渐显现出呈现大量新素材、提供新信息,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和信息来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的特点。

【例8】《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跣足。据此并结合图21,回答下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

A.11—12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说明】该题考查考生对季风活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第1题考查对热带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读图可知:“真腊”地区即现在的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温州至真腊大部分航程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该气候冬季为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从温州至真腊为向南航行,因此,冬季出发可顺风航行。第2题考查气候分布规律。既可根据背景材料“真腊四时如五六月天”,说明该地区终年气温较高,温差不大,四季变化不明显,为热带:“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说明降水季节差异大,为热带季风气候。又可读图判断。根据真腊纬度位置位于北纬10°至北纬20°之间,地处热带;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可以从多角度考虑,结果都是相同的。解题时要注意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资料中的有效信息。

【例9】读图22: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下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

A.16时      B.14时      C.10时      D.12时

3.该船即将进入(   )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说明】在这一组题目中,从确定的地理区域的地理情境入手,其中第1小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考核,然后根据时间的基本换算。要分析的仅仅是船舶所在的地方的经度,只需能够根据经度值的东小西大,判断出为西经,题目就迎刃而解了。第2小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难度,第一要知道船舶所在地的昼夜长短问题是与第1小题同等难度的,或者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将漠河与该地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除了漠河的纬度位置是必备的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分析判断出船舶所在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对于非常熟悉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的考生来说,他们的分析过程可以迅速到近乎本能的程度,即从图形就可以断定在北半球50°左右的纬度上没有这样的地方。对于其他的考生,该题组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从第3小题的信息中判断图示地区属于南半球。因为在第3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北半球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的纬度均低于40°(这是依据它们所处的大的环境或者是气候类型区来判定的),因此船舶所在的地区必定是南半球的某地。有了这个分析判断的结果,下面要知道的就是南北半球纬度一样的地方,昼夜长短正好是相对应的,即南半球地区这天的昼长,正好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一样。后面两个小题,在分析解决了第2小题的问题基础上,就不再存在什么难点了。

【例10】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图23,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说明】题目中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地图中的北京、长城等信息,无疑构成了解题重要的信息链,能够不能够把握住这样的信息链,是对运用信息能力的重要考核。

此外,认识和说明问题也分多个层次。如用一般的原理来定性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一些地理问题,高一层次是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更高层次是善于将原有的主干知识和新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的能力。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显得重要,也是考核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题根据图幅范围,隐含了多种地理信息,仅从地形单元来看就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等,要求学熟练掌握经纬度和地理坐标在确定一个地方区域位置方面的重要性。第二问“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及成因”,强调了综合运用读图获得的信息和区域地理主干知识说明地理问题。体现重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特点。

【例1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

读图24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        (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气压与风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9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3)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说明】本题组第1小题从题图中的经纬度和给出的地名,根据已经具备的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知识,应能够迅速分析判断出该区域常年受西风控制。第2小题,简单分析就会知道该小题有三层意思:不同季节海峡的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对作战的影响如何?分析该题的思维过程大体也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应该明确这是在第1小题的基础上追问的题目,就是说对第1小题的回答必定成为第2小题的立足点之一,即分析第2小题时,不能背离该地区常年受西风控制的前提。第二步,为了不使考生过多偏离主要问题,所以题目给了必要的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提示略微宽泛一些,是为了区分不同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力的不同。气象条件季节变化的主要表现(或者说最基本的变化)只能是风的强弱变化。至于风为什么会有强弱的变化,在高中地理的大气的运动部分及相关的部分已经是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内容了。该小题还有一个“隐性”的提示,是在第3小题的叙述中体现的,即渡海作战的时间是6月份。这就意味着冬季和夏季相比较,夏季更有利于渡海作战。善于分析问题的考生由此可以反推英吉利海峡夏季的风浪应该小于冬季,即西风的强弱变化表现为冬季强些。由此运用大气运动的原理去思考原因,温度差异导致的气压梯度力的季节变化这个基本原因也就非常明显了。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近年来,考试还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试题常通过典型地理现象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12】读图25,回答下题:

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说明】第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影响海水盐度等值线分布因素的掌握程度,并且以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对所给选项作出判断。第2题进一步考查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对海水表层盐度变化的影响。将等盐度线的变动与长江的洪枯水季节联系在一起,让考生除运用已有知识外,还需要知识的迁移能力。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文科综合涉及到三个学科,无论是学科内部的综合,热点问题的综合,还是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考题已不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试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组合,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知识的内存联系,但却不是以书本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选用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既有两个学科的交叉,也有三个学科的渗透。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各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其次,注重各学科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性;第三,结合热点问题,适度进行跨学科的发散联系。

重视基础,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并将原有的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1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下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2.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3.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C.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5.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

A.选举权利     B.集会自由    C.民主监督权    D.行政申诉权

6.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说明】本题既是地理、政治跨学科的综合,又是政治学科内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综合,高度体现了社会热点与知识的有机统一。

【例14】认读图26中的地理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         。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原因在于这里常年受          控制。所以,         资源是当地生活和发展生产的限制性资源。

(2)根据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由什么民族在该区域的什么地方建立什么国家?在该地建国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为什么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说明】本题围绕中东问题立意。中东地区以其民族、宗教、土地等问题的重重矛盾、重要的战略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为各大国竞争和关注,并频发战争,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题目首先从地理问题入手,要求考生分析一幅没标有地名的区域图,从图中提供的自然地理信息(沙漠标志、经纬度等)中,判断该图所示的区域和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并推断出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结论。然后引入历史问题,涉及当地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要求考生根据题意进行分析说明。再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设问。该题有机地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各方面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综合地分析、判断、归纳、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例15】图27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当时经汴河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说明】本题以《清明上河图》和一段文字材料的方式切入考试内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伴随我国古代城市发展至宋代的巨大历史性转折而产生的,它通过对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繁荣景象的细致描述,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东京商业的兴盛与衰落,是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题设问从历史知识开始,再转向地理和政治知识。从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多维视角,高度地将所学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交融在一起。

【例16】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1)在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中的国内移民。回答:

①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②简要分析《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并指出西进运动的后果。

(2)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8并分析: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将一个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快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即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做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说明】本题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为主题,设计了历史上的美国人口迁移、2001年我国的人口流动、以及1990—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三峡移民工作等问题,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考生在解答中必须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进行一系列分析、阐释实际问题。试题从美国历史上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入手,不仅考查考生对美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及西部开发等问题的联想与思考。此外如材料(2)中涉及的问题,要求考生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考生要灵活运用多方面知识,从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多角度进行思维,逐步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能力。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