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历史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历史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547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文科的生源为什么都比较差?文科班的尖子为什么留不住?(只有少数文科班主任采用特别手段留住)历史本应是最有趣的学科,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普遍厌学历史、怕历史的现实?本期,学校分管领导及教科室给我们教研员布置了一个任务:研究学校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起始年级的课堂教学。我带着这些问题听了学校七个历史老师的课。这七个历史老师中,有六个是科班出身的本科大学生,合格率达85.7%。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上一个,其余都是在30--35岁之间,工龄最短的都有七年。从这些统计看,历史学科是全校合格率最高,最具实力的年轻队伍。这当中,有颇具潜力的教学后起之秀,他们知识面宽、教材发掘深,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也有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围绕大纲突出重点,把准考试的方向进行针对性讲解,避免了那种漫无边际的撒大网式教学,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这是带有共同性的问题。从我所听的课中,绝大部分课老师的讲占去了40分钟甚至更长,学生没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几乎完全是教师包办代替。加之历史课一般都在下午,学生本来就有点疲倦,于是强打精神在疲劳中度过了45分钟。
    2、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缺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按照历史教学大纲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知道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评判。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上。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这也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教学基本停留在只传授知识的层次上,让学生记住是什么,甚至拘泥于教材,以本为本,勾书划书,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布置作业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评判,而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
    4、基本是教材结构的罗列,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湖涂。历史学科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知识零散,学科知识体系藏而不露,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教材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重组。因此,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立体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湖涂。从我所听的课看,大部分老师的课,基本上是按教材结构进行讲解、罗列,没有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不大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利的。
    5、设置问题简单,没有启发性,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从我听的课看,每节课都有提问,但设置的问题普遍较简单,流于形式,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其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提出便叫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答不上便由老师回答代替;一种是设置问题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根本用不着动脑筋;还有一种是老师先将答案说出,然后要学生回答(实际上是复述)。以上提问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作用。
    6、用普通话教学的少。七个教师中,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的只有2人,这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是相悖的。
    以上是本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至此,我在文章开头的疑问也基本找到了答案:除客观因素外,主要是我们历史老师(恐怕是相当部分文科老师带有共性的问题)本身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等主观因素而致。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保守,不愿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安于现状。给我的感觉是,历史组的教师大多是30多岁,其教育思想可能已是50岁甚至60岁,教育思想是未老先衰。当然也与整个社会的重理轻文,重主(科)轻副(科)有关,历史老师普遍有一种自卑感,埋怨自己走错了路。社会的偏见也常让我们历史老师尴尬。我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当报上自己的姓名和单位时,对方肃然起敬,但当得知是教历史的时候,便大失所望,知道我"大名"的人无不遗憾地说:我一直以为你是教语文的!(有时还要补充一句,你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好像只有教主科的老师才会搞出成绩来。)我在历史学科搞了一个有关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就曾得到一些主科老师的"真诚"规劝甚至讥讽。可想而知,老师都是如此之偏见,更何况社会!
    第二,不求进取,不愿更新知识、满足于现状。据我观察,历史老师很少有看书的爱好,有个别老师连续几年未订过专业杂志(据我了解,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初中老师订专业杂志的比较少,这恐怕与我们历史专业杂志本身的办刊宗旨脱离中学实际有关。从国内现有的几本专业杂志看,基本不涉及初中内容,绝大部分内容只供高三老师阅读。在这里顺便给编辑同志提个醒:不要忘了我们没有机会搞高三的庞大的历史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是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国内有关中学历史研究方面的现状基本不知道。满足于能应付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第三,考试导向的影响。最近几年高考改革的力度较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但能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很少,重点中学一般都只有两个班,因此能进入高三的老师只有1--2人,大部分老师未带过高三,而会考、学期统考、初中毕业考试的试题都非常简单,完全是死记硬背,除考学生的记忆能力外,几乎不涉及其他任何能力要求。因此给学生和老师的感觉是,历史平时不必在培养思维上花力气,只要临考前花一定时间背一些重点就行了。
    第四,课程设置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分选修课和必修课,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只是给文科考生开设,使大部分历史老师只是在某一部分循环。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便缺乏深钻教材的动力,更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必修课以外的内容。因此,造成知识面越来越窄,课堂上只能就事论是,无法将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纵横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五,与学校的考评导向有关。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考评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综合素质,重优生、轻全体,重高三、轻全盘考虑的倾向,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评,便采取传统的临时抱佛脚的"速成法"。
以上是基本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建议如下:
    1、转变教育观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重视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
    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旧观念,充分认识历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历史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国际意识、改革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基本历史知识,各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加强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形成21世纪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它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形成对历史的科学认识。从审美素质教育的角度,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在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心理素质的角度,通过了解中外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发展、成长轨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和加强历史教学,才能增强职业兴趣,热爱本职工作。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优化历史教学
    从本校的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仍然禁锢着历史课堂教学。因此,加强历史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学改革,在全面优化历史教学上下功夫,尤其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手段、模式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历史课堂中教师讲的多,指导学生学的少,浅层次提问多,深层次的探索少,背诵多、思考少的弊端。改变传统的"组、复、新、巩、布"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文化视野
    加强继续教育是提高历史老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体现"业余为主、短训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信念和职业意志。
    其次,通过继续教育,完善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加强实效性,在继续教育中,应注重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工龄较短的年轻教师,重点学习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班级管理和教学的能力。工龄较长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但改革意识比较薄弱,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不甚了解,知识较陈旧,对这部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以增强改革意识,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补充、深化、更新知识为重点。
    讲求实效是进行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规章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继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发挥它的作用,避免搞形式、走过场。
    4、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的许多领域都有待我们去深入地探索,这就构成了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旧教育观念猛烈碰撞的今天,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需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还是历史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必由之路。加强历史教学的科学研究,需要增强历史教师的研究意识,破除教育科研神秘的观念。要知道历史教学科研是无处不在,大至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历史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小到一堂课的设计等。
    历史教学研究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从而让更多的历史老师迅速成熟为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本人主持的市级招标课题"学科综合学习实验研究",历史组的所有教师都已参加,就是希望借此机会增强他们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大胆用人,给年轻教师提供锻炼机会
最近十年,本校历史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只有两人带过高三,绝大部分老师长期无缘接触高三,没有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不仅会造成历史老师知识退化,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将培养年轻人纳入议事日程,每年都应有一定比例的新手。让人欣喜的是,今年学校已在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将培养初级教师纳入对高级教师的考核内容,高三实行捆绑式发展,这无疑是一个有远见的举措。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