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历史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609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近年的历史高考越来越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共识。然而,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困惑着从事一线教学高中历史教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思考问题,总是习惯于机械地记忆教材的历史知识和教师归纳的历史知识。学生无法思考也不会思考历史,又何以奢谈历史思维能力呢?有的教师说这恰恰是学生尚不具备历史思维能力的体现,更凸现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紧迫性。作为多年担任高中文科班历史教学的教师,我不否认学生不会思考历史反映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匮乏的现实,但连起码的历史思考习惯都没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又从何入手呢?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最紧迫的任务不应该是好高骛远地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而应该是从培养最基本的素质入手。即从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入手,走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下面简要谈一下我对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理解和具体做法。
    历史思维习惯的概念界定
    培养历史思维习惯,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习惯?关于历史思维的概念,我国尚未出现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史学界许多专家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并给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解。目前,对历史思维解释较为全面而科学的是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因此,历史思维应该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实现由历史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也是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
    理解了历史思维,再来理解历史思维习惯就相对容易一些了。历史思维习惯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活动习惯,即养成将历史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去考察的思维习惯。它要求用“历史的眼光”去思考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不是偶尔为之,而将这变成一种思考方法,直至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只有具备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学生才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历史事实,才能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才能对历史事物作出历史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最终上升为一种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学会思考历史、懂得历史地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培养历史思维习惯的原则
    那么,怎样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呢?我认为,培养历史思维习惯应该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渗透历史思维习惯训练,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明白历史思考的基本环节:“历史是什么”—“历史为什么发生”—“历史发生了会怎么样”。在教学不断反复,周而复始,从而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历史思维习惯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主动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要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课堂,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历史思考中体验历史并形成历史知识。
    二、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历史思维习惯的时候,要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体验历史并形成历史思维。这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枯燥教学手段,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形象逼真的教学体态、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
    三、整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应当注意把日常教学与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思维习惯与培养学习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历史思维习惯与历史学习方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为培养历史思维习惯而培养历史思维习惯,应该在培养历史思维习惯的同时,注意历史教学的整体要求,将历史教学的多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全面、均衡和协调发展。
    四、发展性原则
    在培养历史思维习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目标的层次,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思维习惯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分析方法、思考方法乃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既关注学生历史思维习惯,也关注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是发展性原则的要求。
    五、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就是培养历史思维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这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让一堂历史课充满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的学习氛围。
    培养历史思维习惯的做法
    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
    一、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为什么”(背景)、“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影响)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等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演示一段时间的历史背景分析。然后在一节专门的学法指导课上让学生思考如何具体分析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在学法指导课上,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两种方法:阶段分析法和“六分法”。(具体从略)
   “历史结果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影响或历史意义)
    二、教会学生“走进历史”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还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点尝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唐代书生由杭州进京起考见闻录、拿破仓士兵成长日记、1929年一个美国人的噩梦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例略)。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三、教会学生“整理历史”
    学生有了准确的历史时空观,可以对历史知识形成较准确的再认再现。但是,要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还必须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历史过程感”训练法。
    所谓“历史过程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历史过程感”训练法,首先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是在复习课上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整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小专题,并作为作业考核。这种训练法的优势是容易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历史”。
    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培养历史思维习惯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对中学历史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希望我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能够交给学生一把真正的历史思考的“钥匙”。唯此,吾愿足矣!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