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政治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哲学概念关系例释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093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一、意识反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区别:①定义不同。意识反作用,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或称意识的能动性、能动作用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范围不同。意识反作用指人们在一定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即改造世界;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二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三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③角度不同。意识反作用侧重表明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着重说明人类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属性

2.联系:①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意识反作用,而意识反作用只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②无论是意识反作用,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③两者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一切动物的重要特征。

〔例1〕意识反作用的表现在于()

A.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B.能够通过指导人的行动、人的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

C.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能够与物质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此题正确答案为B肢。A肢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层的意思,虽说其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我们知道,意识反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中介手段(实践活动等),才会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意识是不会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故C肢有误;而D肢将意识的反作用与物质的决定作用当成同等重要的,所以错误。

二、对立统一与矛盾普遍性

1.区别:①含义不同。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解答的问题不同。对立统一回答何为矛盾即讲矛盾的含义;而矛盾普遍性则为我们指明矛盾所存在的时空范围。③方法论意义不同。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两点论即全面的观点看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斗争性),又要看到其双方的统一性(同一性),反对片面强调对立性或统一性的错误做法;而矛盾普遍性则要求我们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切的总原则,反对回避和掩盖矛盾的不科学态度即形而上学观点。

2.联系:①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规律的组成部分;②对立统一是我们分析认识矛盾普遍性的基础,而矛盾普遍性则使我们对事物自身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总之,两者都有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例2〕“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该题题干所示“招损”与“受益”,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中的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招损”还是“受益”?其转化的关键条件是看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即是“满”还是“谦”?所以,C肢为本题正确选项。而不少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对立统一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误以为有“对立统一关系”之处就可以使用“矛盾普遍性”,所以错选了A肢。B肢本身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虽涉及到事物变化的内因,但没有讲到外因及其与内因的辩证关系,所以D肢也不能入眩

〔例3〕某省要求干部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上下功夫。他们提出:只有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勤政廉政,才能促使经济“中心”升位,兴省兴国。这一要求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要有一定条件;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辩证法要以唯物论为基础

本题答案为A、D。实现经济由落后到先进的升位、国家由贫穷到富裕的发展,需要我们特别是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这里面既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升位:落后与先进的关系),又包含了唯物主义思想(从实际出发、工作“重心下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及勤政廉政等),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讲的唯物主义是充满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我们讲的辩证法也是唯物主义根基上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A、D无疑是本题的正确答案。但不能以此就简单推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道理,故本题不能选B项。至于不选C项,是因为题干没有这层意思。

三、意识、认识与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理论与科学理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意识与认识实质上是同一意思,只是因为角度不同、对象不同而称谓不同。意识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即正确意识与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即错误意识。而认识则是相对于“实践”而言的,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认识的水平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思维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叫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反映,因而它与理性认识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可见,思维相对于人类的感觉等感性认识而言,是人类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意识(认识)。

理论则是对理性认识的系统化、体系化,它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中,正确的理论称为科学理论。而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包括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真实反映,也包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中还包含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理论。

一个人的知识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的。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知识;而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可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只不过是个人获得知识即认识的两种途径而已。而不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它们当中都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分,也都有真理与谬误之别。

上述概念的含义归根到底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人们主观世界领域的东西,都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具有能动性(能动作用),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物质中介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例4〕间接经验、理性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A.凡理性认识和理论都是间接经验;  B.凡理论都是理性认识;

C.凡理论都是真理;               D.凡真理都是科学理论

此题正确答案为B肢,因为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理性认识。由于人们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即直接经验中也有理性认识或理论,所以,理性认识或理论不一定都是间接经验,因而A肢错误;由于真理是一种正确认识,而理论不一定都正确,所以,理论不一定都是真理,故C肢有误;虽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它不全是系统而又正确的理性认识即科学理论,它还包括不系统而又正确的理性认识,所以,科学理论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都是科学理论,因此D肢是错误的。

四、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1.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②过程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指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③意义不同。只有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而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才能发挥认识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

2.联系:①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认识根本目的的必要准备,而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完成其根本任务的必然归宿。②两者都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矗③两者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5〕下列活动中属于实现认识目的的有()

A.科学研究;B.按图施工;C.市场预测;D.制定政策。

本题正确答案为B。按图施工,就是指人们将预先设计的图纸变成具体建筑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认识目的的过程。因此,B项正确。而A、C、D三项都是人们从具体实践中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都是为了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所以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应该入眩.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