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政治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关于哲学的120个问题——兼谈高中理科班的政治教学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108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高中的政治学科教学不仅仅在于对单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对象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观念导向作用,尤其是在理科班的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这样的一种理念,努力促成对象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本文仅从“哲学问题”入手,对这种作用和理念作一点阐释。

【关 词】理科班 政治教学 哲学问题

 

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

……

几个看起来很简单幼稚的问题,摆在笔者的面前。大概问题不在这样的问题本身,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询问或咨询。高中的学生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他们关注的都是些什么呢?真的就是些流行语汇和流行歌曲么?身为中学政治教师的我,在新的学期里开始做这样的一番调查和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条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新路子。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沉重的高考压力,在高中阶段,一般的学校都会很早地确定分科教学,进入高二以后,教学的方向性就变得极为功利和明确,针对相应的高考模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科别班级,总起来讲,有文理大分。有的时候想起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反映在学生身上。老早以前就有这样的说法,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整个社会形成了很强的重理轻文极不和谐的发展态势。还有更多的家长朋友主观地认为学习理科前途远大,相反文科就出路狭窄的多。于是学生也形成了类似的看法,更有甚者认为,学文科的人没出息。这是现行教育制度发展的畸形产物,姑且不提。

如此一来,反映在政治课这门具体的文科学科教学上,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理科班,学生兴趣不大,课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理科班的政治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很严肃也很尖锐的课题。

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高二分完科以后,学生就直面高考,对于非选定高考科目一概排斥,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和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哲学讲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在学生的印象当中,哲学好像就是平时在小品文中看到的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这是一个误区,诚然,哲学和这些道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简单地等同。可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很难从这种定式思维中脱离出来。涉及到哲学问题讨论的时候,总是很自然地就滑到了日常道理的讲述中,哲学课堂也就成了道德的审判场或者是价值的评判台。他们很难在一般的哲学原理中得到启示,换句话说,他们更加地相信日常的理论说明或思维过程,对于哲学中提供的方法论很少用到。从此受到启发,在现在的哲学教学中,我开始探索一条理科班的政治教学方法。

——关于哲学的120个问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每一位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感兴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简单的关于哲学的问题。我说,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和大家探讨这些问题,也许还会就某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召开专题讲座。当时有不少学生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很认真地问我:“老师,你会回答我的问题么?”

为什么不呢?只要是你关注的哲学问题,只要是你想知道的,我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结果是我汇总到了120个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涉及哲学的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我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能把这些问题都回答上来,他就是个全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我把这些问题详细地列在纸上,我发现,关于人的问题占的比例最大。诸如“人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死”、“我们为何而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人平等吗?怎样追求幸福?”、“信仰对人有什么价值?”等等。在日益烦躁的社会功利面前,学生对自身的价值提出了质疑,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发出了这样深刻的疑问和不解的苦恼。在这样的一份“问题集”面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看到学生们埋头勤奋写作业的样子,我越发地感觉到给他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必要性。毛主席说:“政治是灵魂。”不少的政治学科老师已经注意到了,政治这门学科是很特殊的,它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不仅仅是给学生传达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塑造学生的品格。很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作为单纯的人,如果沉浸在某种功利性的工作中,时间长了以后,他会失去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性姿态。如果是联合为一个群体,他们就会在逐渐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不理解甚至是抵触。而作为人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尤其的关键。这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式确立的时期,若是缺乏了必要的指导和说明,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和问题,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至少能够为他们科学积极的人生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接下来的工作极其复杂和繁琐。我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并且复印出来,分发给每一个人。备课就不简单地是对书本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了。在这之外,多了更多的工作。我要去搜集资料,实践的,理论的。这不是泛泛而谈,至少要让他们明确,比如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怎样地活着才有价值。我首先要把自己说服,尽管这样的问题自己以前也提出过,但零零碎碎地,没有系统地归纳,还停留在一般的认知水平上,或者是感性认识上,有些形而上的色彩。要尽可能地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让他们积极地把握这样的一些问题的实质。

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高二哲学涉及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涉及到了认识和实践。如何合理地把教材中的内容糅合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去,让他们在潜意识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树立信心为之奋斗——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

第一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理性评价和指导。学生自己有现成或既成的看法。其实在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在他们的心里,就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只是他们怀疑自己的答案的真实性。因为就他们现有的知识积累水平,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到更深层次。于是在真实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是无法逃避的。所以他们困惑。比如“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为什么呢?有不少的学生说,很简单,这是市场经济社会,无钱办不了事,活着可不是为了钱么?你能否认这一点么?似乎不能。因为确实,离开了钱我们寸步难行,而一旦有了钱,又似乎无所不能。这是物质社会给他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记。升了高中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即使继续深造最后还不是为了工作?层次高下不同而已。)?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谁有了更多的钱,谁就有更大的能力去支配社会价值的分配。这是社会残酷的现实。尽管我们经常说“钱非万能”,但摆在面前的社会商品交换原理又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它的不可理喻性来。我没有否认这一点,因为这是事实。问题在于这种现象的背后有无更加深层的东西。人活着有着更多的内涵!如果仅仅耽于对物质利益的贪求,仅仅停留在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他是和其他社会个体并立存在,并且是相互紧密相连,他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利益的交换。单纯的物质利益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能被短暂的交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潜藏在这之后的长远的人的发展。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并重的过程。离开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会造成社会人的性格缺陷,从而影响到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寻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务必要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尽可能地使自己做两方面的富翁。教学理论认为,“如果要求同学的问题都有创意或都很成熟才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听取这些不成熟的疑问和看法,并从多方面去给出解释。如此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就是我给出材料或者是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自己讨论,或者是当堂辩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更强烈的是他们的叛逆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所谓“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即指的这个求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人为地制造一些能够引起他们注意或者是辩解兴趣的说法,刺激他们的神经,有时给出的一个公认的正确的命题,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从反方面来辩论。这时候的课堂就不再是沉寂的和单调的了。我想起了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先师们,他们开办哲学园,和学生辩论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哲学领地上,哲学获得了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了真理。这个过程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黑格尔就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我是孤军奋战,一个班的学生都会激动起来,调动他们所有的细胞核神经,想出种种办法试图推翻我的命题或者给出的理论。也许让他们自己证明这样的一个命题,他们会很自然地顺着某个所谓正确的思路验证下去,但这种时候是没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产生的。只有在一种激烈的辩论中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来。各种稀奇古怪的理论或者方法都会出现在课堂上,一来是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探讨更加的深入和深刻并且是思路更加的明晰起来,二来也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发挥不是强迫的,是建立在他们好奇心的基础上,是立足于他们自身的强烈的反叛心理,即所谓“对着干”、“顶着干”的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对象(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听从某种教导或安排,强烈地反对甚至是从内心里产生憎恨,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不如因势利导或者是从反方面入手尝试解决问题,也就是换个思维的角度,结果也许会理想的多。

建立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的我的政治课教学初见成效。哲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轰炸,尤其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我可以很从容地面对教学。虽然政治已经不是他们的高考科目,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一门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政治发挥了它本有的功能。即在枯燥的忙碌当中完成对人生的完整的看法和确切定义,让他们明确他们的行为的价值和坚持的理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给我的日常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教材的理解已经远远不够,要在熟透教材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学问。有人说过,要教书育人,首先自己必须是有丰富的内涵的。说穿了,自己肚子里必须有“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论辩中退缩有度,游刃有余,否则只会使自己陷入尴尬之中。这无疑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这种难度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课堂的生动活泼和教学成果的丰硕,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还只是我尝试的初始阶段,摆在面前的,远远不止这样简单的120个问题。如何在政治课堂上使我的教学手段更加的丰富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这将是我继续研究的问题。

我愿意带着问题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