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语文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语文阅读教学简论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017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文章提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是人的一种需要,或者说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突破日常生活,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获得自我救赎的重要的生活方式。阅读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鸿篇巨制,经典也是一种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同样让阅读者沉醉其中且更显功力。

    关键词:阅读 需要 经典 细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提以下问题:一是为何阅读?二是阅读什么?

    人为何要阅读

    人们为什么要阅读?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阅读是人本身的一种需要。而人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可以有5种,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之后奥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分为3种:(l)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2 )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

    依照上述理论,阅读是人的一种需要也可以理解为:

    一、阅读是人本身好奇心或者说是猎奇心的需要,这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意义不同寻常,为人师者应当保护并引导好这种好奇。

    二、阅读是人生存的需要,这种需要强调阅读的功利性,目的性,按鲁迅先生的说法这种阅读是“为了职业,学生考试,教师教课”的“职业性阅读”。

    三、阅读是人嗜好的需要,这种阅读需要只注重阅读过程的乐趣,不需要作笔记,也无需记忆,只需要阅读者展开想像,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四、阅读是展现人精神创造的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精神创造性和高层次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大关系的不完善,驱使人只能求助于别人的经验(主要靠阅读)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从而走向了科学、宗教、艺术,它们的产生与传播反过来又促进了阅读需要。(二)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因为时间的单向延伸不可停留性,就决定了人只能是时间的迫害者,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人无能为力。所以著名作家余华曾感叹说:“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而迫害中最大的迫害,缺憾中最大的缺憾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长度的,人是要死的。每个人都经历只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丰富多彩与个人经历的有限这对矛盾也只能在人的头脑中在人的想像中得以解决。而想像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阿根延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皆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人视力的延伸;电话则是语言的延续;梨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长。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与想像的延伸。”(三)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中,空间的无限性就决定了人面对它时的渺小与卑微,这与人自身想成为“万物之精灵,宇宙之精华”的矛盾,也只有在想像中自救。在灾难面前,在现实面前,阅读的需要消解了灾难与现实给人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所以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6月在《致尚特皮小姐》的信中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总而言之,是缺憾与世界的不完善造就了阅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还需指出的是,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他指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并且是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我上面谈到的四种阅读需要也是有层次的,是按照本能——生存——乐趣——创造的方式层层递进的,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所处的阅读需要层次,并启蒙和引导他们向更高一层的阅读前行。

    我们阅读什么

    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印刷品,鱼龙混杂,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我们读什么?读经典的文字。广义上的阅读包括耳听到的、嘴说着的、眼看到的,狭义的阅读仅只语言的,甚至说仅仅是文字的。对于语文来说,重要的是阅读文字。那么又何谓经典呢?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有一个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对语文来说,经典是可以反复阅读且常读常新的文字。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阅读。我们使用的教材从来就不缺经典,但我对经典的理解更倾向于经典是一种细节,或者说我们教学中所忽视的正是一些细节的经典,我们“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同样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遗憾甚至是错误。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突出了人生阅历对于阅读的作用。《太平广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县令的丫鬟突然死去,县令便将她埋在院子里,多年以后,县令打扫院落,拔草时,有一个地方的草总也拔不掉,最后县令使劲一拔,把死去多年的丫鬟给拔出来了,她又活了。这个故事突出了想像所带来的阅读的快感,你只要突破故事本身的恐怖想下去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死去丫鬟的头发像草一样生长起来的感觉。没有想像力的阅读是故做深沉,引不起人想像力的文字也只能充当垃圾。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李商隐《锦瑟》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时课文有一注解:《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在这里想像混淆了事实,同样的例子也出现要《庄子·秋水》中:“庄子曰:ˋ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ˊ惠子曰: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ˊ庄子曰: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ˊ”这就是想像的魅力。博尔赫斯也曾说一个人的消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一样”。这个比喻的经典就在于它的喻体的抽象性把人的想像引向虚无,体味到虚无的美感,这与我们教学所讲的比喻是大大的不同。对阅读的热爱还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细节,秘鲁作家胡安·鲁尔福在《平原上的火焰》里写到了一群被打败的土匪,土匪头子清点他手下的残兵时,说他“像在清点口袋里的零钱”。这个比喻突出了简洁带来的想像的空间。著名作家余华用这样的话来表达对叙述简洁的喜爱:“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还有人教版第三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有对“吴质不眠倚桂树”的注解,是这样说的:月宫里的吴质(听得入了迷),靠在桂树上不睡觉。吴质,即吴刚,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吴刚只好无休止地砍下去。这个注解让我们发现吴刚实际上就是东方的西绪弗斯,西方神话中的智慧——西绪弗斯所代表的荒谬的抗争哲学,在我们东方传统中早已存在,法国伟大思想家加谬曾这样评价西绪弗斯:“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样的赞美也应当给予我们的吴刚,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细节中的智慧,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者所忽视的东西。以上只是几个例子,我只想说明经典存在于人的阅历中;经典存在于人的想像中;经典存在于充满智慧的细节中;经典存在于语言的简洁的叙述中。还有大量的经典文字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关键是我们得有寻找、发现的眼睛。所以阅读什么?首要的问题是教师会指导什么?

    对于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任务——升学,所以读什么应当有自己特定的需要,除了上面所说的经典的文字之外,还应该注意:一、要读短的(篇幅短)、精的(思想佳)、美的(语言美);二、从学科上说要读一点哲学的、历史的、科学的,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是教人成为人本身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职业)的学问。18岁成人仪式的举行也表明了中学生阅读哲学的必要。历史与科学都是教人求真自知的学问,不过历史是求过去之真,科学是求现在与未来客观之真,以多涉猎一点对于以后的求学是有好处的。我给学生讲“杨修之死”,杨修是否是死于曹操嫉妒之心且不必说,从杨修本人来说,他是死于自己“太聪明”,在专制制度下,过快的领会领导的意图就危机四伏,更何况杨修代替上司说了出来,那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一种自知。
 以上拙见,敬请专家雅正。
主要参考书目:
1、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2、(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 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