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教师 >> 教研室 >> 语文教研室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浅谈高中语文中的概括
作者:佚名    教师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972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一、概括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概括,是抽取、提炼阅读材料的某要素,并用简明扼要而带有归纳性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的本质是思维的聚合和抽象,它与发散和阐发是一组互逆关系。概括的能力是一种重要 的阅读能力,它是语文思维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语文思维素质的 高低往往是以能否确当地完成某项特定要求的概括为标志的。学会概括,是提高阅读解题能 力的重要一步;学会概括,又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 多年以来,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十分着重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既是年年必考,还有一定 的题量,所占分值也较大。有时以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识别概括文字的正误优劣,如2000 年上海试卷的第14题;有时则以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 2001年上海试卷的第2题,第3题,以及第6题、第7题和第12题。考生倘若没有一定的概括 能力,显然是难以完成上述各种形式的试题的。

二、概括的内容及方法

概括涉及的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概括定义,即要求运用下定义的方式对阅读材料中相关的具体内容作概括,以揭示事物 的本质属性。如1998年上海试卷的第5题,就是要求根据文意,概括知识经济"的定义。 概括定义的基本方式为"××是××××××"。

二是概括段意(或层意),即要求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或一个段落 中各个层次的主要意思)。如1999年上海会考试卷的第10题即属于此类。概括段意的常用方 法有三种:①直接摘句法。就是直接从段落中找出足以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这样的句子通 常处在段落的开头、结尾或中间。②联词归纳法。对没有明显的中心句的段落,要根据各句 之间的内在关系,弄清内容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③分总结合法 。就是先分层次,再把各层意思综合起来。

三是概括论点,即要求概括议论文的论点或中心论点,如1999年上海会考试卷的第11题。概 括论点可通过以下的途径:①借助标题来把握论点。如果标题是肯定的判断句,那么这个标 题就是议论文的论点;如果标题是议论的范围,那么对标题的回答往往就是论点(或可从中 归纳出论点)。②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把握论点,特别注意其 结论部分。③借助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去把握论点。一般说,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往往在总论 部分提出论点;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常常在最后提出论点;对照式的论证结构,论点经常出 现于被对照两方面的突出之处;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若根据阐述的需要,有几个分论点,却 又没有一句现成的话可作为中心论点,那么只能用分论点相加的方法,综合起来得出全文的 中心论点。

四是概括写作特点,即要求归纳出阅读材料写作方面的独到之处或突出之处,如1998年上海 试卷的第18题。归纳写作特点,一般可从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内容的侧重 点应在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形式的侧重点应在语言、布局、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五是概括主旨,即要求用精炼的语句概括出全文的中心,如2000年上海试卷的第14题,以及 1998年上海会考试卷的第22题。概括主旨的方法因文章体裁不同而略有差异。譬如,概括议 论文的主旨,须概括出文章阐述的主张、见解及写作意图;而概括记叙文的主旨,则要把握 文章所记的人物、事件及作者的感受。概括主旨通常有四种方法:①运用位置概括法。文章 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往往会显露出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可首先注意这些位置。②留心反 复性语句。有些文章常用反复来深化主旨,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反复性语句,细加推敲,每 能找到文章的主旨。③重视文中关键性的语句。④抓住文章的详写部分。文章的详写部分常 隐含着主旨,尤其是详写部分中的议论、抒情性的文字,更往往是主旨所在。

该指出的是,要能确当地完成概括,还必须做到:角度宜一致,范围要恰当,含盖须全面,用语应确切。

三、考查概括能力试题的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关于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其一,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单纯考查概括能力的已不多见,而往往是在一道试题中 综合考查含概括能力在内的多种阅读能力。例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5题,即是综合考查了分 析判断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解答此题时须进行概括,而要 完成概括则又须借助分析判断、筛选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又如1995年全国试卷第25题: 下段文字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有三种弊端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 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 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 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 须乎别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古典主义的 :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 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 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 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 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节录自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答:第一种弊端是:□□□□□□□□;第二种弊端是:□□□□□□□□;第三种弊端是 :□□□□□□□□。

解答这一道试题,难度不小。一要借助诸如筛选、辩别、分析、比较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 ,二要在概括时拾级而上,反复推敲,斟酌语言,才能圆满解答。原文并没有明确写三种弊 端,而是明确写了两个"主义"。考生须细心阅读,既从内容(对两个"主义"的具体阐述) 入手,又从形式(抓住分号)着眼,如此将二者结合起来来考虑,便可在原文中很快找出答题 的有效区间:作者在批评"守着古典主义"时,谈了两个方面问题(即分号前、后的内容), 在批评"守着利禄主义"时,谈了一个方面问题(分号前、后的内容其实是一回事),加在一 起正是三种弊端:①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②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 ③追求功名利禄。

其二,有些试题的命题意图具有隐蔽性,往往以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掩盖真正的题意。譬 如说,从试题的题面看是在考查某一种阅读能力,而实质上要考查的却是概括能力或含 概括能力在内的其他几种阅读能力。遇此情况,考生们要避虚就实,由此及彼,透过题面去 寻求其题意。例如1993年全国试卷的第24题:下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 是(只填字母)。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 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 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 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 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 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 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此题从表面上看是在考查标点能力,重点是测试分号的用法,然而透过题面求其题意可知, 实质上是在考查对语段内层次的分析能力和对层意的概括能力。进而分析该语段,可概括出 "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有四个:①概念内涵固定化的不良后果;②对问题固 定反应方式的不良后果;③强调整敛性思考的不良后果;④情感因素不足的不良后果。由此 看来,该使用分号的应是c、f、h三处。

 

        教师文章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师文章:

  • 下一个教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