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研究性试题-历史高考命题的新亮点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2037    更新时间:2007-5-4    
         【字体: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深化,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主旋律。纵观近几年历史试题,研究性试题或是隐性,或是显性,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试卷当中,并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新亮点。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亦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今年全国和地方试卷分析中可看出历史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考查主要体现就是提供文字、图、表等信息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已学历史知识分析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这就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实际应用性,丰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内容。

1.在阅读理解图文材料的前提下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考生可以选择作答, 评分说明规定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如2001年上海试卷所引的图文材料,有文句摘录、建筑物楹联、漫画、地图、统计数据、教科书引文、考古新发现、时事新闻等等。2002年上海试卷有奏章、译文、唐诗、词等文字材料,也有"秦·砖"、"汉·瓦"、"东汉·画像石"拓片和"法国十九世纪骑兵"的意象画及表格,还有"欧元"图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现代"靓照"、美国"2001年纽约'9·11'事件"和"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将领"及上海市从开埠前至成为"东方明珠"的五幅照片。2003年上海试卷所取材料,有诗歌民谣、漫画、文物照片、外国邮票、名人言论、史书摘记、数字统计表、条约抄件、议事和会议场景等等。真可谓诗情画意皆入题。再如2006年北京卷第37题(2)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四个主张中任何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全国II卷第38题(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其中评分说明: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第38题(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评分说明: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让学生直接接触第一手材料,有助于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史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综合考查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试题体现了上海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的进一步强化,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应该是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

这种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和复习中,要根据学科和高考的特点大量地、多渠道地、多手段地为学生提供蕴含历史信息的历史材料(文字、图表、实物、音像等),训练他们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纵横迁移,引导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从历史思维的角度进行认知。如对历史上同类或同性人物、事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的历史结论,对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性的特征进行归纳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某一历史信息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分析从而树立全面史观等等。

2.一题多论、开放性问答题,活题活答,活答活评。如1999年第42题: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明确指出对不同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该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分标准也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方式。1999年第43题: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德国版图或控制区域在1919年6月、1940年6月、1949年10月三次变化的原因。在问答题中设计识图,把识图和分析紧密结合,是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再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题。该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图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试题进一步设问: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问考生有哪些方法?试题以最新考古成就为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考古学界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富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特征。评分标准也极具开放性,如有的问题参考答案仅规定: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给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给2-3分。这也给评分者灵活处理创造了更多的空间。试题的选材十分贴近现实和生活,让学生以现场考古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直接创造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情景。

  2002年上海卷第37题也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证。试题要求通过观察和阅读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160多年的不同时期图片和文字材料,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国内外背景,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试题进一步提到,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近外滩的浦东沿黄浦江岸边,要求考生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该题取材于上海学生所熟知的上海外滩,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乡土历史,特别是要求考生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考查的是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该试题没有规定标准答案,而只规定按"选题"、"变化"、"背景"、"启示"和"创意"等五个方面酌情给分,属于全面开放,为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该试题要求寻找身边的历史,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才智,较为完美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等主要特征。2002年上海卷第28题有关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的历史信息的考查等,也属于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还有2006年北京卷第37题(4)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评分说明言之有理,皆可得分。北京卷第39题(2)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四川卷第37题(5)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评分说明:言之成理皆可给分。全国Ⅰ卷37题(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全国II卷第38题(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其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

以上所举试题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表现在问题的选择和对思维的要求上,又表现在答案上。从答案看,研究性学习试题原则上拒绝"惟一正确的答案",不仅允许而且提倡答案的多样性,包括观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①答案观点的多样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考生发表什么看法,只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方针政策,凡言之有理的都应肯定或部分肯定,不以中学教材的观点判断是非。

②答案内容的多样性。一些较大的问题,考生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层次回答,答案不是惟一的。

③答案形式的多样化。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文、图、表均可,白话、韵文不限。

考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是一个浓缩了的研究过程,而不是背诵、默写教材上某一段文字和再现某一现存结论的过程。从考试的角度看,可分为如下三步:阅读-→思考-→解答。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求考生在阅读和思考两个环节,尤其是在思考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书写答案上费尽全部或大部分力气。

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或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这是自1997年以后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直到2006年上海历史学科卷中还依然存在。这类试题的材料部分在形式上基本无变化,仍多以材料排列的方式出现,但在设问和答题要求上考查考生综合性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在阅读理解的前提下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题目中要求表述应当成文,有时还限定字数,使考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顾及整体性和连贯性,又要避免似是而非的多余的文字。而在评分标准上分档给分,而不是采点计分,也是力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准确、思维清晰、逻辑严谨等方面起良好的导向作用。撰写历史小论文是较为典型研究性学习方式。如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40.阅读下列材料(略),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要求:内容应包括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评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2002年上海历史卷第37题题干采用了上海外滩及附近地区在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五幅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上获取信息,指出在这160余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的历史背景论述其变化的原因;思考并归纳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并结合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契机,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特征,自己选题加以史论结合地论证,提出创意,贡献智慧,考查的是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这种题型为正在开展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试题没有设置固定的参考答案,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现实性,也有多学科的综合性、探究性,较为完善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等主要特征,是一道全方位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2003年上海历史卷第36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六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图片(前后贯穿中国近代、现代160余年历史,但并无明确的提示说明),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小论文,这显然对审题论述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组历史图片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漫长的历史长镜,给了考生沉思畅想的广阔历史时空,能力考查作用十分突出。研究性学习同课堂内的接受式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学生自拟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科学实验等步骤和方法来论证主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次亲身感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和实习。2003年第36题就是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2004年上海历史卷第36题引述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各有评论。该题提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此题改变了过去两年以提供多幅图片作为写作题材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考生只要围绕这一主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论述,但必须突出材料主题、中外联系论证,达到"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

2006年上海历史试题第39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以"文明视野下的国家富强之路"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选择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段、某一事件等进行论述。要求:1.文章必须围绕主题展开,自拟一个副标题。2.论点应有材料支持,需有自己的结论。3.论述层次清晰,文字通顺流畅。4.列出与文章相关的参考资料。评分说明:(1)主题要求:能够拟出与主题相符合的副标题;文章紧扣主题。(2)观点:观点鲜明突出。(3)材料与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5)文字:文字流畅通顺。(6)列出参考资料:能够按要求列出与文章相关的参考资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然后自拟标题,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二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证明某一历史观点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应对高考要求,撰写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这些要求决定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除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考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因此, 要适应高考命题改革的这种趋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应该认真研究,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根据学科教学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

第二,要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科研成果,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依托培养发散性思维。特别是一些有学术争议的学科知识,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甄别,鼓励学生有创见。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和指导,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图表、历史图片等的研究解读,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分析判断能力和掌握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的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惟其如此,才能在新课程高考中显得游刃有余。

第三,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过去"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体验和参与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就一定的学科性或社会性问题,结合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进行研究性或探究性的学习,用已掌握的学科知识、技能去建构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使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知识或问题质疑,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并把已形成的学习成就感转化为新的学习过程的动力。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