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科研之窗 >> 科研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素质教育到底要怎样搞
作者:佚名    科研之窗来源:不详    点击数:1241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这么好的老师也会被学生罢免!!

——互博国际-素质教育到底要怎样搞?
 

 作者:纯真在月光下裸奔

我也是刚刚才得知这个消息!追着百度看的新闻。
   当事人刘守琪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老师当时高谈阔论、侃侃而谈的音容,至今仍历历在目。
   某些原因,我在高中时封闭而沉默,刘老师对一个不起眼的学生的微笑与关心,让我现在还感激不已。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会碰见一两个这样的老师。也许他/她并不了解你心中的秘密、你难以言启的心事,自卑和害羞的心理,但仍满怀关切地始终地注视着你,许多年后你都会念念不忘。相反,如果比较不幸,碰见师德差、斜视人的老师,可能好几年走不出阴影。
   或许,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我才这么激动地站出来说话。但我今天在这里,把所有的经过都写出来,也是想和大家讨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为了天下所有关心过我、关心过你的好老师,
  
   事件由一封发向武汉晨报的E-Mail引起。下面是来自武汉晨报的报道。
  
  坚持素质教育两遭学生“弹劾”
  武汉中学一教师称:现在只想平平静静到退休
  

    晨报讯(记者 杨万国 实习生 徐敏)自称坚持素质教育,可两度遭到学生“弹劾”,要求换老师。前日,困惑的武汉中学教师刘守琪表示,面对众多学生的不理解,自己现在只想平平静静地到退休。
   8月下旬,武汉中学高三(7)班学生联名给晨报发电子邮件,称该班语文老师刘守琪上课爱讲与课本无关内容,如在课堂上讲述弗洛伊德的一些性理论等,还不修边幅。
   学生们认为,“他完全忘了自己身在毕业班的课堂,面对的是一群恨不得把1分钟当10分钟用的准毕业生。”
   刘守琪介绍,自己此前是高三(5)班语文老师,因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素质教育,遭学生反对,被调到(7)班。
   该校一负责人称,该老师为人正派,教学是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目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存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把握。接到学生的反映后,校方已和该老师进行了沟通。
   面对学生的不理解,57岁的刘守琪表示无奈,只希望能平平静静到退休。
   记者调查事件始末
   悲观的学生,无奈的老师
   学生来信自称悲观无比
   8月下旬,晨报收到武汉中学高三(7)班一名学生来信,题为《一名悲观无比的中学生的求助信》。
   信中,该学生说,“毕业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令我们大跌眼镜:
   一、几乎每次开讲不到半节课,刘老师就点燃一支香烟开始神侃,大谈特谈弗洛伊德,大篇幅讲述有关性的一些问题来显示他的学问,他完全忘记了他讲课的所在是一个毕业班的课堂,他面对的是一群恨不得把1分钟当10分钟用的准毕业生……
   二、大肆发表消极言论。他常说:你们现在这些学生真是可怜,你们的家长也真是可悲,学来学去,考来考去,最终也只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他的言论极大地挫伤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作为为人师表的刘老师极不修边幅……”(有删节)
   带着学生的投诉信,记者两次前往武汉中学探访。
   老师坚持素质教育两次被“弹劾”
   刘守琪,57岁,教书几十年。今年暑假,本来带该校高三(5)班语文课的他突然被调到高三(7)班。
   刘守琪介绍,高三(5)班是重点班,高三(7)班是普通班。因为在高三(5)班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素质教育,他遭到学生反对,被调到普通班。
   “惟独这届学生这样。”刘守琪称,自己以前在武汉39中教书,2000年调到武汉中学,“以前很多学生很欢迎我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现在经常结伴来看望我。”
   为什么惟独这届学生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刘守琪说:“是因为别的老师影响,具体我不愿说。”
   调到高三(7)班后,刘守琪继续坚持自己的素质教育观,不久再次遭到学生反对。
   该班一学生家长说,大家找到学校,要求更换语文老师。但学校拒绝了,表示“不能因为他们一个班而乱套,会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
   当事老师:教育信仰缺失令人担忧
   带着学生的投诉信,记者分别采访了刘守琪和武汉中学负责人。
   对学生投诉的第一条,刘守琪表示,学生写作文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所以讲课时有意拓展了内容,“有次讲《人生的境界》,讲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时提到性的内容,但决不是学生说的经常讲。”
   对第二条,刘守琪表示,“不太记得是否讲过这种话,如果说过,我也确实觉得有些可悲”。“我毕业于省重点中学,那时读书是为学有所成、为国家做贡献,而现在家长逼迫孩子读书仅为生存、只求分数。教育降低到功利的境界,教育信仰的缺失实在令人担忧。”刘守琪有些激动。
   对第三条,刘守琪承认,“我这人在生活上很马虎,一生不求吃、喝、穿。学生反映是对的,我在改,但一下子不好完全改掉”。
   校方:老师是在进行素质教育
   针对学生的投诉,武汉中学一位副校长表示,“学校对此很重视,已找刘守琪老师谈过话并批评了他”。
   但他认为,“学生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辞,刘老师很负责,很正派。学生反映老师东拉西扯是因老师讲得比较‘开’,老师这样讲课是在进行素质教育,我觉得应该讲,但在目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存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把握”。
   对学生及家长要求更换老师一事,这位副校长表示,“只有确实不胜任才可换老师。但目前没有一个学生反映老师讲的知识点是错误的”。
  
  
  
   报纸上短短的文章,表面上还是平静,可细究下去,却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再来看看相关报道:
  
  《坚持素质教育 两遭学生“弹劾”》追踪
  遭学生质疑,老教师刘守琪流泪表白
    
    刘守琪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素质教育?适当的素质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在升学压力之下,应当如何处理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武汉中学教师刘守琪自称坚持素质教育,却两次遭学生“弹劾”。经晨报昨日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昨日再次面对记者时,57岁的刘守琪老泪纵横,表示希望相关专家看到报道能给予评述。
    
    刘守琪究竟是怎么在上课呢?他所坚持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记者先后三次到刘守琪任教的班级调查。学生:喜欢讲到别的地方去
  
    得知记者采访,正在就餐的许多学生围了过来,他们集体反映,“刘老师上课喜欢讲到别的地方去,但他自己认为和课文有关”。
  
    一些学生说:“刘老师是个好人,但思维及表达能力已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的节奏和步伐。”
  
    还有学生反映,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题与学习毫无关联,不仅如此,有时他跟上节课语文老师所讲不一致,弄得学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什么才是正确答案。
  
    有学生举例说,刘老师讲沈从文的《边城》时,说翠翠“内心骚动”,将它写在黑板上,并指出教参中和他们原语文老师错了———对翠翠的理解及对文中爱情的理解,只有他是对的。
  
    记者听课:指出钱钟书有错
  
    中午,记者在武汉中学高三年级办公室,专门听刘老师讲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是高三的一篇课文,钱钟书在第二段第二行中写道———“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讲到此处时,刘守琪认为,“钱老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有史诗。我们的少数民族,比如藏族、蒙古族都有史诗,钱钟书先生说的是汉民族没有史诗,这篇文章是他40年代发表的,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我希望学生知道,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只是汉民族的文化”。
  
    “这些东西我不敢讲了,讲了学生说我瞎扯。”刘守琪流着眼泪说。他希望相关专家看到报道可以评述,他要不要这样讲,讲得有没有错。
  
    刘守琪介绍,他上课,语音、字词这些死东西,完全按照标准答案讲,“但是阅读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记者在他厚厚的教案上看到,许多地方用红笔标注。他介绍:“只要觉得答案有问题,就用红笔标注,按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讲。”
  
    刘守琪:我眼中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刘守琪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教授学生具备宽博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他介绍,自己一直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作文内容空泛,所以我总是希望在讲课时渗透、扩展一些内容,但是学生不理解。”刘老师无奈地表示。
  
    刘守琪介绍:“现在课文讲完了,后一阶段进入复习,准备开始应试教育———让学生背,做习题,再背,一遍遍练。”
  
    昨日,武汉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再次肯定了晨报当天对刘守琪的报道,“他进行的是素质教育”。
  
    该校高三年级组长表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二者不矛盾,是合而为一的,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


   看到这里大家又是什么感受呢!就我,且不论刘老师的观点是否正确,就为这种大胆质疑而击掌!!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争议是历来已久的了。语文教科书必须重新编录、选材与修正,已成共识。我不想在这里讲大道理。大道理早就被讲烂了(何况我也讲不好)。我只觉得,学语文,本意就是学文学、学艺术,增加涵养。我们这一届,我们上一届,我们的上上届,直至我们的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届,都握着相同的课本,读着相同的文章。20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只有语文教科书没有变,真正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举个例子,红楼梦选段一文,概括的《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以林、贾的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辅线……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腐朽,其必将灭亡性云云。多年以后,等我们深深沉醉于红楼的艺术中后,我们有发现很多叹为惊止的地方,而决不是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的。而教材中的“封建主义的腐朽”、“必将灭亡”等等,这些引导性的语句,是在把我们指向错误的方向,忽略了文字中更美好的东西。从这点上来说,它是领略美的道路上的障碍,是中国“唯政治”传统的体现。若要我选,我宁可不要它的引导。
   扯远了。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因为历史的局限,选材上、结论上有所偏颇。刘老师怀着质疑去学习、去考证,得出自己的观点,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吗?他潜移默化带给学生的,学术观点恐怕还是其次,独立思考的精神更多吧!
  
   再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学生弹劾刘老师到底因为那些原因。
  1.“几乎每次开讲不到半节课,刘老师就点燃一支香烟开始神侃”
  2.“大谈特谈弗洛伊德,大篇幅讲述有关性的一些问题来显示他的学问”;
  3.“大肆发表消极言论。他常说:你们现在这些学生真是可怜,你们的家长也真是可悲,学来学去,考来考去,最终也只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饭吃……”;
  4.“作为为人师表的刘老师极不修边幅……’(有删节)”
  
   我也是刘老师的学生,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深有体会。借同学的文章,来谈谈对刘老师授课风格的感受。这是我一位同班同学写给武汉晨报的信。
  
  
记者先生/女士:
  
   早上从校友录上读到刘老师两遭学生“弹劾”的消息,震惊之余,我觉得心里很难过。这里并不想激烈辩驳什么,只想说说我所认识的刘老师。
  
   我是刘老师2000级的学生,现在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高中时,我和好友XY是班上刘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说到这里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我是那种语文好的学生。其实我的理化成绩很好,对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语文没有学数理化那么有成就感。好像当时理科班的学生差不多都这样。好友的语文功底比我好,但我想刘老师喜欢我们多半因为我俩在写作上有特色。
  
   十六七岁,正是性格叛逆的年代。被高考重担一压,更抑郁难熬。高考作文参考书上那些道貌岸然的“范文”天天看看着烦,我们就喜欢私下读些活泼、新鲜的小文章,不知不觉在作文练习中就带上了一些影子。刘老师发现后很惊喜,经常拿到班上念,念之后还点评。老师的点评很专业,好多刚开始我们都听不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用了这个手法、那个方式。当时经常念的还有刘老师另一个班的几个学生,他们的文章写的很美,有的甚至是情节性很强的小小说,每次听都感觉是享受。如果不是刘老师引导,真的不知道高中生原来也可以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每次作文评讲,被刘老师挑出来的文章都很值得一听。刘老师不拘一格,有时挑出来的文章甚至会出自班上很不起眼的同学之手,引来阵阵惊叹。有的人写文章很搞笑,刘老师也会拿出来评,跟大家分析为什么这种语言犀利、精彩。这样一来,搞得我们都觉得写文章是件好玩事,巴不得写点什么新鲜东西在班上念。刘老师也决不敷衍大家的热情,每次都细心挑选一些游离于社会观念边缘的题目,让大家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不从众、不附和。现在想来,每当拿到他出的题目,简直立马就有了一种“可以人摸人样地写点东西”的主宰乾坤的兴奋感。
  虽然有点好笑,而且那些新鲜自由的东西大都不合高考的路子,但在当时的确让我们感觉很好。我觉得自己可以像个作家一样写点成人故事,像个散文家一样缠绵于细腻的情感,像个政治家一样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加上一写点东西出来,前后左右的就嚷着要读,还不开心吗?现在想想那两年这么一路写一路评下来,不敢说文章长进了多少,重要的是刘老师让我们从文学中认识了美。高考作文,至多算个技术吧;我想我们学到的艺术应该远多于技术。
  
   如果刘老师真是只管艺术不管技术,那这些“1分钟当10分钟用的准毕业生”们告他也无可厚非。但我记忆中似乎不是这样。仍拿作文来讲,我记得刘老师在所谓的素质和应试上大致是这样安排的:高一高二大都放任我们写,高三则集中训练我们应试作文(经常就是一节课40分钟,到点就交卷)。我觉得把握的也相当好。事实上高一高二手写熟了以后,高三只用1、2个月收敛一下,在练习一下控制时间,很快就适应了。倒是刘老师总担心我们自由文章写惯了,考试不知该怎样做。我记得最好笑的是,每次刘老师对着我的文章大赞了一通、我也自我陶醉得要死的时候,他又沮丧地补充说:“不过呢,建议你考试的时候还是不要这么写……竞赛的时候没问题,考试的时候要的是保分……”。其实大家都十七、八的人了,考试时用安全写法,这点道理怎么会不明白?但我们仍然很享受他的这种“唠叨”—— 当一个老师明显表现出对学生才华的欣赏、但是又处心积虑地教他应对现实的时候,那种被关爱的感觉相信每个感受过的学生都不会忘记。一句话,在所谓的素质和应试上,即便是主观性最大的作文,我认为刘老师的把握也是相当好的,至少是“得当”的,谈不上什么完全忘记了高考的重要性。
  说到弗洛伊德,恐怕刘老师的每一届学生都少不了听。说实话,我们当时也大都听不懂,但凭着感觉知道,老师正在努力向我们介绍一些更深领域的东西。他并没有要求我们掌握,只是在引导和介绍,希望我们在课本狭窄的范围之外能多了解一些知识。至少以后听到不会觉得陌生。他大讲电影,甚至用了一节大课完整地讲了一个关于电影艺术手法的讲座,还精心准备了电影片断录像,当时吸引了很多其他班的学生听课。说实话,中学的语文老师当中,有他这种知识广度和功底的恐怕不多。撇开他的学问不谈,单谈他的教育,我也不赞同动不动就扣他个什么“素质教育”的俗气帽子。“素质”还是“应试”应该不是看形式就看得出来的吧。难道讲心理学、讲电影就是素质,讲课文就是应试??素质教育目的不就是育人么,这和育才(狭义)没什么冲突,两者应该是包含关系。就像很多时候,我感觉他的教育——包括教书、育人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他教我们一些东西,是因为他内心根深蒂固地赞同这些东西。记得有次写关于人生奋斗的文章,有同学写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大家也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出自何方,只是因为大人们常说就以为是金玉良言。谁知刘老师大发雷霆:“你们的思想竟然还不如白居易、范仲淹先进?竟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上!我教你们干什么?将来好骑到我头上来?!……”如果说育人,那有什么比这来的深刻?
  
   在他的“罪状”中还看到有“不修边幅”一条。既然是“有删节”,说明还挺严重。我不知道他的学生具体是怎么说他“不修边幅”的。在我们记忆中,刘老师喜欢穿宽大T恤+短裤+凉鞋突然闯进教室就说“上课”。他光光的大脑袋(没有恶意)顶着眼镜,让人觉得挺可爱的。这种“仪表”好像也没给我们听课造成什么影响,相反觉得课堂气氛很轻松。顺便提及我所见到的北美老师,男老师夏天几乎都是短裤+凉鞋,女老师有穿着大袍子上阵的。那些文学院教Creative Writing 的外国女老师,最最喜欢穿着长裙+裸跟凉拖带着一帮学生在草坪上写作。教文科的老师从每个细节上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被认为是一种职业美德。这似乎扯远了,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或许没有可比性。就算这是他的缺点吧,他解释说“我在生活上很马虎,一生不求吃喝穿”,这说的的确是真话。他说“学生反映是对的,我在改,但一下子不好完全改掉”听得真让人很痛心,也很不懂:17岁的年轻学生,怎么竟不能给自己57岁的老师一点宽容。
  
  我不知道学弟学妹们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觉得面对高考“悲观无比”。但如果仅仅因为一位老师不成天讲考题就失去安全感,我只能看到一种极度的脆弱。如果是这样,高考过后,恐怕还有成堆让他们“悲观”的事呢。除了脆弱,我还看到无知。其实不管怎样的老师,自然都会有学生喜欢、有学生反对;但2个班齐刷刷弹劾好像不正常。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有不同意见?一道物理题还可以争半天呢,何况评价一个人。盲从、妥协与不置可否都是走向无知的第一步。人云亦云,推卸责任,唯“分”是图;对能将自己引向健康、完整人生的教育拒之门外;都什么时代了,还在不假思索、争先恐后地奔去当高考制度的牺牲品……这些,难道不算是无知么?
  
   迄今为止仍然记得这位课间给我们推荐《文艺报》的语文老师。试想当时这种只有文艺圈人士才会订阅的报纸,还是高中生的我们读到上面的一些文艺评论,该有多震撼。高考过后,很多东西都会淡化。究竟哪些东西对于一生会重要,我想比学弟学妹大5岁的我们可能有更深一些感悟。顺便说一句,我和好友高考语文考了并列第二;第一也在我们班,是个数理化尖子,调皮捣蛋语文经常徘徊在及格分上下的男生(大家一看就知道偶说谁^_^..表笑表笑)。当然,分数都是偶然的,我一直到后来也没觉得自己语文很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老师的教育没给我的高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相反,给了我很多终身受用的东西以及许多很珍贵的回忆——很难想象,如果那三年是和一位每天抱着课本、考卷的语文老师在一起,该是多么无趣。
  
   这件事发生以来,我在武汉的同学们都在积极为老师奔走,外地的同学也在全力声援。有些事情,年少的时候做叫“冲动”,长大了、步入社会了以后还能做,就叫做“勇气”。我不知道现在的学弟学妹们5年之后,是否也能像这样为曾经关爱过你们的人站出来说话?还是好好珍惜含辛茹苦培育你们的老师吧。如果不能,我也只好感到遗憾——you don’t deserve such a good teacher.
  
  
  Monica
  ( 如有必要,我可以使用中文姓名;
   上文中所有事例,欢迎向武汉中学2000级任何一位刘老师的学生求证。
  
 

    对于刘守琪老师授课风格,不妨写出一两个事例,大家就能直观地评判了。
  一、 刘老师的“不修边幅”
   正如上面同学说的,刘老师总是汗衫、短裤、配皮凉鞋(有时就是皮鞋,很怪异),走进教室。纠正上面同学所说的拖鞋,我不记得穿过拖鞋。那时,他总是讲着讲着,就拖过板凳,在讲台的一角,敲起二郎腿,点燃一根烟,边抽边为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呵呵,其实我们对他抽烟也很有异议。可刘老师太投入讲课了,根本察觉不到我们的惊诧。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倒并不在意。因为武汉中学的课排得特别紧,我们在高2上就把整个高中的课程学完了。可以说,我们与各科老师“长相厮守”,给我的感觉不是我们去赶考,而是老师与我们一样要去赶考,就是我们的一员。一名学生穿汗衫没什么可怪异的了吧!这就好象在同一个战壕,你当然不会介意与你一起打仗的军官满脸泥土了。
   因为刘老师的外表(刘老师头发有点秃啦),我们班给他取了个外号“刘光光guàng”。武汉话的“光”发“逛”的音,说起来就特别有趣了。有次班主任听见我们这么称呼刘老师,特别生气。刘老师知道了,反而无所谓。说了一堆没关系知道大家是善意的之类的话。其实我们这样称呼,真的感觉很亲切呢。
  
  二、 电影观摩会
   刘老师肚子里有点货,所以很喜欢跟我们“炫耀”。他对很多方面都很有研究,比如诗词、造字、电影、文学手法等等。有段时间,他使劲跟我们讲蒙太奇,讲长镜头、短镜头、跟拍,讲这种电影手法给人的艺术印象。后来干脆借来一台放映机,在语文课上给我们放起了《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原著林海音。印象很深,刘老师用很不正宗的普通话深情地投入地朗诵了原著。那情景让我想起了一篇学生范文中写到的老师摇头晃脑朗诵《孔雀东南飞》洒泪的段子。很特别的电影,一串串骆驼铃声、穿厚棉袄的人们、浅色的野花、窝在废墟中的英雄,画面就好象文字一样印在我的脑中。观毕电影,等于完成一部小说的写作。这样文字与画面交融,是不是就是刘老师说的文字画面化、和画面文字化呢!哈哈!后来我好象一直都保留这种演绎画面的习惯呢!
   因为我们班可以在上课时间看电影,很让其他班羡慕呢!
  
  
  三、 弗洛依德与性、还有观音
   刘老师喜欢跟我们解释弗洛依德。相信后几届学生也享受过同等待遇。记得他常骂我们、有时还骂编教材的没见识。时常激动地喊“你们(他)知道什么是*******吗”,“他肯定没读过********”,“要是知道*****就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他总是讲到某处,就以这个例子发散性地举出其他许许多多的知识,最明显的就是弗洛依德的性梦说了。比如,课文中某处就正解释、印证了弗洛依德的学说。当时我很不以为然,我虽不懂,但也知道弗洛依德在1997年已不是时髦的话题,心里为刘老师还在研究这个而有点小小轻视。但现在才意识到,教书就是拿出一捧水,肚子里要有一桶水。刘老师当初跟我们讲这些,恐怕是考虑到我们的接受能力,只给我们提示现代哲学开端的大家,来引起我们的兴趣吧!反正我们班确实有人买了弗洛依德全集,放在抽屉被我看见了。
   高二有一天,隔壁班朋友兴奋地跟我说,刘老师在她们班讲了一节课的性,内容古古怪怪的。我们班得知消息,以为上课就会听到一样的内容,很好奇,一直等着他讲。结果等了好几节课,过了一个星期他才开始讲。其实就是讲中国的性文化、古代的性崇拜。讲到观音其实是个不男不女的东西。也不好玩,我没记住。只记得当时好象挺羞涩的,刘老师说不要以为谈到性就是洪水猛兽,就败坏纲纪,其实这是人类最正常的生活。都说废都是黄书,不能看,道德败坏,其实是评论家自己把性严肃化了,社会化、庸俗化了。刘老师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如此。也是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贾平凹的“凹”念“wa”,而不是“ao”。
  
  四、 吕叔湘
   刘老师很敬佩吕叔湘,认为他是真正的汉学大师。好象吕叔湘提倡不用错别字,不用错的标点,以此净化汉字。老师认为这个很了不起,很佩服吕叔湘的严谨和渊博。和吕叔湘老师一样,刘老师在授课中,总是细心地把书中用错、或印错的字、词和语意不通的句子指出来,不管编书箸文者有多么大牌。呵呵,他非常不齿乱用字词的教科书、参考书的“语文工作者”呢! 其实往大的说,我觉得老师是真正懂得语文教育的意义。一字一词虽然渺小,有时候甚至不屑于把它写正确。可是,正确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掌握正确的读音和含义,全民文化素质会提高多少啊、汉语文化会增强多少啊!!我们还会叫囔西方文化意识入侵吗?
  
   写这么多,都是在夸刘老师。不是故意的,是因为他真的是个好老师。大家去看看我们的校友录就知道了。而且我们高中并不是只有刘老师对我们这么好,我们的任课老师都是很有意识、很有想法、敬职敬责的老师。完全是因为刘老师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我才站出来说话的。
  

    我以为,当今以俯视姿态总观教育发展现状、独立思考教育道路该如何走,并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的老师太少太少了。大多数老师都是迫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只是在“教”学生而已。让学生练得更多、做题做得更快。这,也许是最明智地妥协吧!可是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有意识、有能力,能引导教育趋势的老师呢!!!有谁,能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以一个较高的姿态去思考、去“教”学生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导的是将来支撑社会的砥柱。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敬责地工作的同时,他们之中的某些有意识的人,程度不同的,自觉地思考,以自认为对的方式慢慢影响教育发展的方向,不知不觉的改变现有的弊病百出的教育体制。这种状态多么好啊!
   美,在于千姿百态。好象是王小波还是罗素的一句话。我们不要求每名教师都思考教育的未来何去何从,但对一位有能力、有朴素意识、有个性的老师横加指责,是不是有些过了?!看到报道,刘老师说现在只求平平静静地退休,这句话真是让我伤心啊!可知单位、社会的舆论压力该有多大。
  
   刘老师某些观点确有偏激,但只限于学术观点的讨论上。他为人是非常温和、热情的。老是热情万分地询问同学的境况和想法,反而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高中时期是自我意识逐渐抬头的时候吧,那个时候对自我的觉醒总是有些羞涩的。我是这样啊!不知道别人怎样。不知道该如何交谈、不知道该如何发表意见、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刘老师与我的交谈也许单方向更多,可现在还是很怀念这种被人注目、被人关心的感觉的。也许这也是我们班每个同学都一口称赞刘老师是好老师的原因吧!
  
   我把我们同学在校友录中的发言摘出来给大家看吧!
  2005-09-22 11:50:10
   刘老师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在高考完后在估分的那天,他一个一个同学的问大家考语文的状况,问大家的作文怎么写的,有没有跑题,帮大家估作文分.
   一直认为,他是个好老师.说起不修边幅,我觉得挺怪异.难道每天穿的西装革履的才叫修边幅?他既没有穿奇装异服,也没有说穿着脏西西,只是很朴素,难道说朴素就叫不修边幅么??那中国的美德去哪里了?
   总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对老师都是抱怨抱怨,作业多,功课重,老师管的太严.总是希望上课时多点好玩的事情,好象从来没有在意老师上课讲了多宽多广,只要听着好玩就好了.要么是自己那时侯不爱学习,要么就是现在的孩子太爱学习,竟然还会挑剔老师,很强悍!!
   我其实不相信一群孩子会想着攻击老师,毕竟想不到这些吧.不过现在的孩子,谁又说的清呢?
  
  2005-09-21 13:32:16
   以前每次着急作业赶不完的时候适逢他吹牛,别提多开心了,尤其不知不觉听他吹完一堂课,作业也赶完了,还学到不少新的东西……特别感动的是有一次他居然夸我作文写的不错,长那么大还是头一遭,我激动地把那篇作文撕下来贴在了日记本里。又有一次听到他上课大侃金庸,我当天就光明正大地在书房里看《鹿鼎记》,告诉爸爸这是在“文学欣赏”。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那次欣赏电影,从此喜欢上张艺谋那些具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
  
   为什么会两个班的学生一致同意“弹劾”刘老师?为什么没有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为什么我们都说好他们都说不好?这么强烈的反差从何而来?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老师?在报道下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总之,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刘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了结此事。
  
   从小到大,我们会遇到许多老师。将来铭记于心的,暗暗感激的,可能只有一、两个;敬职敬责的也许很多,才华横溢的可能只有一两个。碰见一个即学识渊博又认真负责又关心人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前几天,我妈还说呢:“你高中的刘老师说你适合学文科,还真是这样!”我还很认真地后悔过呢!我为碰见这样的老师而庆幸。


科研之窗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科研之窗:

  • 下一个科研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