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重理轻文”严重制约了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422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较长时期以来,中学的人文学科受到冷落,近年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某些重点中学,某些人文学科几乎名存实亡。

中学人文学科是指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这些学科不同程度受到冷落,特别是政治、历史、地理。

一、中学人文学科受到冷落的主要表现

1.高中分文理班时,学校重点办理科班,阻止优秀学生去读文科班,把“差生”、“问题生”赶到文科班。

2.理科班政史地课时安排不足,低于部颁标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政史地课。

3.政史地教师在学校地位低微,被戏称为是二等、三等“公民”,教学积极性不高,教法简单,画条条,讲条条。学生没有学习政史地课的热情,记条条,背条条,有的学生甚至连政史地课本也不带到学校来。

二、中学人文学科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1.考试指挥棒在起作用。地方政府、社会、学生家长等诸多因素,迫使学校不能不高度重视升学率。压缩不考科目的课时就是提高升学率的措施之一,胆大的学校干脆不开课。自1993年全国高考理科取消考政治课以来,各地中考开始淡化政治课的考试,渐渐地政治课受到了冷落,历史、地理的日子也不好过,近些年,高考不考这些科目的地方,政史地课几乎是名存实亡。

2.有的学校领导的错误思想观念在起作用。有的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政史地是纯知识课,这些知识学不学无所谓,有的甚至认为政治、历史不是科学,讲的是一些大道理空道理。

本来,学生学一些政史地知识,有助于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这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考试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

3.政史地老师的地位低、收入少,严重影响了教学积极性。政史地与高考中考无关,与学校升学率无关,学校、学生称之为“副课”,政史地老师也就不可能是“一等公民”了,他们很少有机会当班主任和成为学校领导,地位低微。双休日、寒暑假补课不可能补政史地,政史地老师也就没有这些补课费,他们也没有一笔可观的高考中考奖金,收入比一般主课老师不知少多少,比有竞赛任务的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老师的收入就少得更多。

4.人文学科的教学缺乏良好的氛围。五大科目的竞赛(数理化生信息技术)搞得如火如荼,每年层层开展比赛,学生获了奖,媒体频繁报道,社会关注,学校扬名,学生得利(获得保送资格),使得重点中学理科试验班越办越红火,非理科试验班的学生也争相参加五大科目的培优班(课余或双休日办班),政史地课的教学显得十分尴尬。重点高中,特别是竞赛成绩优秀的重点高中,文科办得不好,读文科的学生少,文科教学没有生气,文科班高考也没有好的成绩。这给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传出这样的信息:人文学科不重要。

5.其他学科中有的教师人文素养不高,也是影响中学人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和文理分开高考,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1993年以来,理科生又不考政治,这些理科生如果在今天当了中学老师,由于他们对政史地学科知之甚少,有的对政史地学科又没有正确认识,他们对自己学生学习的影响可想而知。武汉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理科班有这样一个女生,爸爸是武汉某高校的教师,受爸爸影响,她很喜欢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在她的影响下,一些女同学也花了一些精力学政史地,结果她班期中考试没有考好,(他们这一届高考是实行文理小综合考试,理科不考政史地)班主任老师怪罪她带头学一些无用的东西,使同学分心,导致班上没有考好,罚她在班上做检讨,她不肯,双方僵持着,斗争着,不久,这名女同学得了神经病。

三、正确对待中学人文学科,就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中学人文学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

1.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各国政府都把提高学生素质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都很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教育从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让位于以道德薰陶为主的模式。

2.我国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指出,人文素质包括各种知识,但是我们通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在人文素质领域中,学校教育和技能以外的素质也许更重要。让孩子尽早接触一些历史知识以提高孩子的整体判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人文素质中,培养孩子的善良和悲悯情怀、尽早了解人类的骄傲和可能面临的灾难是应该得到重视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也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残缺的人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残缺的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3.教育学家认为在现代人才培养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启迪智慧,人文陶冶心灵,二者不可或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通才。“科技脑”与“人文心”相结合,正是时代的呼唤!

4.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融,可以相融,而且本质上是“和而不同”,既相异又相融,既互动又互补。科学与人文相融,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科学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求真;人文是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求善。求真本身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而需求善为其导向;同样,求善本身不能保证其基础正确,而需求真为其奠基。
  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知识,人文知识是关于同精神世界密切相联的知识。人作为人,当其处世,既同客观世界有关,又同精神世界有关,对于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识就不完备。对这样的人,梁思成先生称之为“半个人”,这一点尤其应引起高级专门人才的注意。
  第三,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品质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一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这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两者不可缺一。
  第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必须有物质生活,还必须有精神生活。健康生活的标准是物质生活要满足生理健康的需求,精神生活要合乎心理健康的需要。前者主要取决于科学,后者主要取决于人文,而且,这两者还是互动的。没有健康的生理与心理作为基础,很难谈得上创新。
  第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科学是认识外界,人文是关怀外界,只有既认识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谐。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育人,这是亟为迫切的重任。

5.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本质含义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得到改善,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第58条讲了四个“同样重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可见,我们中学教育,既要办好理科班,又要办好文科班,既要重视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人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自然科学素质都得到培育和发展,为将来能产生更多的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奠定基础。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