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扭曲的教育正扭曲着学生的成长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157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摘 要: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被扭曲了,一切以分数为转移。这种扭曲的教育正严重扭曲着学生的成长,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兴趣、人格、个性等被扭曲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政治课地位的严重削弱,在许多学校理科班的政治课名存实亡。学生不学政治,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学一点哲学知识,不学一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扭曲的教育   扭曲   学生成长

 

社会学家说:分数是导致家庭暴力、家庭悲剧的罪魁祸首。

心理学家说:分数使人的儿童期缩短,也使心理疾患者的年龄提前。

老师说:分数是我的奖金、职称、荣誉。

校长说:分数是学校的生命和财富。

奶奶说:分数是我心情的晴雨表。

爷爷说:分数与我的血压成反比,却与我给的压岁钱成正比。

这是一名学生的作文《众说纷纭话分数》中的几句话。

2001年山东省文科第一名慈颜谊说“高考制度的压力,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地区的不平等。分数压学校,学校压老师,老师就压学生,学生只能压自己,于是我们就让实际的所有时间都与学习挂钩——其实这种学习已丧失了它的本意,我们更像是一台台复印机,把老师的东西复印到脑子里,直接省去了中间咀嚼的过程。”辽宁本溪市文科第一名赫芳说:“似乎老师的‘钱途’和命运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就维系在各个老师所管的班级升学率上。在那种功利的师生关系中,学生通过老师而升学,老师借学生来追求荣誉,彼此之间成为相互利用的‘工具’。这种功利性的行为对教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形成一种‘异化’的教育。”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和主角,我国教育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最有发言权。从学生的作文和话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不满意的,也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仍然是智育第一,唯智育论,唯分数论。教育被扭曲了。

学校教育被扭曲了。表现为:学校课程安排和课时设置,以高考考试科目和分值为依据,高考要考的就安排,不考的就不安排,(名义课表上安排都有,实际上不考的科目是某些主学科的代名词)分值大的就多安排课时,分值小的科目安排的课时就少;分快慢班,有的叫法不同,什么实验班(即快班)、加强班或提高班(即慢班);教学中灌输多,练习多,考试多,竞赛多,补课多,考试分数的排名,更象一个影子时时笼罩在学生心头;学校给毕业班老师的补助多于其他年级,高考和中考都有一笔数目较大的奖金;学校淡化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关心不多,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缺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转化工作。出于升学率的压力,有的科任老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心罚,用不适当的言行伤害学生,特别是伤害学生的心灵。

家庭教育被扭曲了。表现为:家长、亲朋好友给孩子灌输功利思想,以激励他们好好读书;有的家长对孩子讲一些社会弊端和阴暗面,以激发子女努力学习,实际上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慢慢地扭曲了子女的思想和心理;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不好而对他冷漠,不关心,甚至打骂,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行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

这种被扭曲的教育正在扭曲着学生的成长,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倾向、价值趋向、兴趣、人格、个性等被扭曲了。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不考的科目就不学,分值大的科目就大学,分值小的科目就小学,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知识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还有机会来弥补和完善,而那些直接走向社会的青年将是这种学校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和牺牲品。具体分析如下:

一、知识面狭窄,且结构不合理。语数外学习抓得紧,物理化学次之,其他学科都是副课,历史地理政治知识匮乏。

二、文化课的学习功利化。学生追求的是应试技巧,练习的是应试技能,忽视了学科本身的价值,即思维方法、思想价值、实践价值,学生不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趋向功利化。

三、心理疾患比较普遍,人格缺陷者不断增多。据报道,上海某高校近年一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3000左右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3的学生有一项以上的心理反应异常,10%新生有心理疾患,2-3%的学生问题较严重。由于压力大,从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

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精力透支,体质减弱。这方面的报道太多了,笔者不再赘述。

五、现行高考制度下,政治课地位的严重削弱,在许多学校理科班的政治课名存实亡。不学一点哲学知识,不学一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怎么可能树立正确的彻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课没有了,主渠道没有了,学校的德育从何谈起?常言道,无德无才是愚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学生不学政治,没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即使成了才他会为谁工作呢?是为国家,为个人,还是移居发达国家?有人说大学有“两课”,可以弥补。试问,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间是中学还是大学?再说那么多不能上大学的青年到哪去学政治?难道他们不需要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吗?笔者不敢说却不能不这样想,从1993年以来,高考理科取消考政治与今天犯罪低龄化、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不太好是否有点关联。武汉市教科所对全市2000余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成“大款”、“大腕”,13%的学生表示有钱干什么都行,14%的学生认为生存是第一需要,道德完善是以后的事,21%的学生认为现实社会无道德可言,“钱”、“权”最重要。

《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1月5日第3版刊登了《一个博士生与“法轮功”的决裂》一文,这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在文中说:“我是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思想解放的春天,看到的和听到的,多是对党所犯错误的批判和反思。……因而,缺少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敏感性。 ……我的教训再一次证明:一个拥有较多自然科学知识的人,并不等于有了正确的科学观,更不等于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李洪志的歪理邪说,许多地方明显违背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我这个研究自然科学的博士生为什么会将它看作超常科学?……就因为我缺少正确的科学观,缺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我上‘法轮功’的当,与我年轻、幼稚有关系;与西方思想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系;与以西方文化作标准衡量现实而日积月累起来的对现实的不满意大有关系。‘法轮功’问题只是这种‘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的爆发。如果不是在‘法轮功’问题上爆发出来,在别的时候、在别的问题上也会爆发。”我们该从这位博士生的教训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从而大大增强了青少年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有不少缺陷。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网站,关于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不负责任的传言,腐败、乱收费乱摊派、社会分配不公,像“法轮功”之类的伪科学、封建迷信,利益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不良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势必反映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中来。其中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背离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价值准则规范行为,对每个青少年都是严峻的考验。如何帮助青年学生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的教育部门似乎没有什么理性之举。而美国人是聪明的。美国的教育机构为高中生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有20部之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名列其中。而且美国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美国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的思想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

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泡菜水的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是调整这个泡菜水,营建良好的教育氛围,让青年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发展自己的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

①《中学生阅读》杂志2001年7期。

②《武汉晚报》2002年8月4日第8版。

③《长江日报》2001年9月12日第8版。

④《长江日报》2001年12月29日第3版。

⑤《读者》杂志2002年第4期第16页《声讯时代为什么要重读经典》一文。

⑥《光明日报》2001年2月7日B1版。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