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新课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评价机制的再思考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1110    更新时间:2008-8-4
         【字体:
学校对教师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提供一定的条件或相当的舞台让全体教师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与才华的机会,或以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和褒奖,从而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在能管理工作制订出一整套合乎学校和教师实际的合理的公正的可操作性又较强的教师评价制度。有效的教师评价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因而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建设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学校事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教师评价改革引起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切实有效地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是摆在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项课题。一、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审视值得每个学校管理者重视的是,目前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评价机制在标准、功能、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阻碍变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考核内容方面所存在着的缺陷与局限性更是越发明显。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评价者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等级。而标准的量化,操作容易、直观简便。因而为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认可并使用。然而,不是任何东西都能通过量化来进行考核的。这就势必造成对教师的评判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劣往往就是在这种被量化了的考核评价中被轻视甚至忽略了。(二)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这表现在考核机制是对教师以往工作的评判上,学校考核的目的是对教师在考核前的某一个阶段内的工作情况作一个综合考评,对每一个教师进行量化性化的总结。因而管理者重视的以前工作的效能,而常常忽略了这种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被考核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缺乏了跟踪分析的考核往往是让教师有一种被永久“定性”的感觉。(三)重“群体评价”轻“自我评价”有些学校将来自学校管理人员、教学对象、教学同行及社会多种途径的群体评价孤立化、绝对化。譬如,有些学校推行“民主评教”,把学生对教师的打分作为对教师评价的惟一标准,使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有些学校采用分级评价,如:校长评中层,中层评组长,组长评教师。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密,却隐藏着少数人说了算的因素。一旦负责考评的干部对某一个教师有成见,整个考评就会变形。要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端正评价目的,真正把评价当成对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充分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充分重视并真正实施教师的自我评价,不让其流于形式。(四)重“管理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有些学校的教师评价其实已把它等同为对教师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评价的结果如果不符合某方面要求,则给予一定惩罚,评先选优、职称考核、发放奖金、确定骨干等都以这种评价的结果作为依据。这种管理性的评价机制看似有效,却潜伏着三种令人担心的危机。第一,这种评价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前提是评价所强调的管理规范必须非常科学。一旦这些管理要求出了问题,评价机制就会成为学校整体错误的向导。第二,这种考评将教师始终置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完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师的情绪处于紧张、恐惧和抵触之中,他们只能看着领导眼色行事,较少有工作的主动性。第三、由于这种评价主要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符合一些既定的标准,教师只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应付评价的具体事务上,根本无力在业务上再学习,更无力在工作中搞创新。(五)重“教学成绩”,轻“德能修养”考核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成绩的考核。毕竟学校教育教学最关键的还是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和相关的标准,而在目前阶段决定一所学校事业能否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校对教师考核重教学成绩,而忽略了对教师德与能的考核,特别是思想品德的考核。而就相当的学校或学校领导者来说,对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仍过多地流于形式,仅仅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了唯一的“高压”政策线,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师德修养进行考核与评价。(六)重“一线岗位”,轻“副科职责”正因为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中重视教学成绩的好与差,因而在考核过程中执行了一种类似“潜规则”的做法:考核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向考试科目教师倾斜。这种潜规则正是合乎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也应合了学校管理者向质量要效益,向质量要生存的管理理念,因此得以大行其道。而它的不公平却被堂而皇之地掩盖了。同样的工作量度,同样在为学校事业的发展作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同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却被人为地分成了“主科”与“副科”,且按着不同的岗位量化分化“经济化”。考核的不公平性使得部分教师特别是那些非考试科目的教师和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工作中由于不被“重视”而得过且过,没有进取性和工作的动力,更没有了可供他们发挥才能的舞台。二、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结构、内容、方式的一种批判与反思,从而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也就对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教师评价机制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而师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从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上进行再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的再完善。这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怎样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怎样将新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并通过改革全力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是否真正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这一层面上进行教学干预,通过建立与课程改革相应的机制特别是包括教师评价机制,来引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改革,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体,从而真正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的人才。[1] [2] [3] 下一页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