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英才苑    点击数:1225    更新时间:2008-5-7
         【字体:
梭伦改革[走向民主政治]一、公元前7世纪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1)确立:公元前7世纪(2)运作概况: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二、梭伦改革1.社会背景:(1)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2.内容:(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3)按财产(而不是出身)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4)国家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公民法庭。3.特点:(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2)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3)改革获益:平民(4)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5)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4.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作用(1)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2)克里斯提尼在其基础上 使雅典民主化进一步完成。(3)伯利克里时,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总之,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二、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三、宗旨:富国强兵;四、措施: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1.军事:军功爵制度;什伍组织2.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分封,设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五、结果: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六、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七、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探讨商鞅变法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八、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九、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1.顺应变法的潮流,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2.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6.商鞅具全盘计划,如徙木立信,先奖励生产与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 A、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B、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③人民起义不断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实行均田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2、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3、制定俸禄制、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 (二)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②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④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2)影响: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2)改用汉姓3)提倡与汉族通婚4)改说汉语5)改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三、改革的影响:1、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与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2、改革的影响: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王安石变法一、原因: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二、内容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3、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内容措施内容成效理财措施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①     抑制兼并②     保障农业生产③     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以钱代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均输法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收税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军事措施省兵精减军队①节省了军费开支②提高了宋军战斗力 保甲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将兵法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①培养了人才②发挥了人才的作用 改革恩荫制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三、结果①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②新法的变质: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1、失败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四、经验教训及认识1、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2、认识:(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欧洲宗教改革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①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P74)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P74)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⑤德国因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⑥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①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改革序幕   ②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主张“因信称义”    ③翻译德文版《圣经》,方便普通教徒阅读   ④简化圣礼仪式,主张神甫娶妻   ⑤蔑视教皇权威,焚毁教皇敕令   ⑥影响: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三、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⑦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⑴原因: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⑵形成:亨利八世时和伊丽莎白一世时⑶主张: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2、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英国新教:英国国教(会)五、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打击下,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称教会改革(纯洁)运动①革除内弊,停售赎罪券,加强监督②教义方面:坚守传统教义,寸步不让③加强宗教裁判所活动,打击“异端”(如布鲁诺)④新立耶稣会为殖民服务,也推动了东西方交流2、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的激化推动了宗教宽容的发展①德国通过欧洲首个宽容新教和约(路德教合法)②法国:第一次颁布信仰自由的法令(南特敕令)3、核心积极作用:①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阿里改革的背景——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外部危机、条件具备1、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和近卫军)争权夺利,战乱频仍2、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4、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推行维护统治、抵御侵略、建立强国这一富国强兵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与目的⑴经济上:创办近代工业①     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②     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     行政手段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作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⑵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①     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②     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撒拉丁城堡大屠杀)③     整顿治安,消灭盗匪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埃及出现了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⑶军事上:发展步兵海军①     创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加紧征兵,加强训练②     发展海军,建成两支舰队③     积极对外扩张作用:军事实力增强,获得民族独立(4)教育上:用西方教育体制取代传统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㈠积极作用: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⑴政治上,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⑵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为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⑶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㈡局限性:⑴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因为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⑵经济改革的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现役军官担任厂长,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四、思考:联系当时埃及国内外的有关史实,分析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⑴重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⑵经济改革的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工厂的厂长多是现役军官,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⑶外商挟技居奇。外商将老式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有意破坏生产。⑷欧洲列强的破坏: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龚新文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