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结合素质心理学搞好素质教育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583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教育工作者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到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看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来推行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都会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完善一种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这种方法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单方面素质,更应体现符合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智能和培养良好的个性气质特点,增强学生自身定位能力,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等。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学教学实践中,积极使用素质心理学的原理,来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素质教育有了些新的认识,现列举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

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找出要点和主干,丰富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使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做到掌握。这是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讲是新的知识领域建立的一块根据地,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人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体系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的,从别人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体系是一个的重要来源,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接收,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对获取的各种经验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逐渐的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可见,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是加快学生的自身体系形成的一种途径,不是说,老师教了,学生就一定会完全的接受,学生会对其进行合理的取舍,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老师所讲的跟自己原来的知识体系中的某些方面是不符或完全相对立的,这时老师就负起解惑的任务,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生自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在学,不是别人在教,学习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社会,自己才是学习发动者和实施者,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如何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向周围的一切索取知识。要知道再高明的老师也要通过学生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不能忽略学生而进行单纯的教学。

二、素质教育应结合素质的基本特征

素质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具有系统性。不管是道德素质、认知素质、体性素质还是其他的素质都是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独特的统一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虽然每个人的素质由于各种原因表现的可能不完全一致,在某些人还会出现优于他人的特殊才能,可仍然是以一定的整体素质为基础,没有不依赖于其他素质的特殊素质,在教育中只重视学习成绩或者单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的。素质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是在社会环境中经过习染而成的知识、技能等经验系统,不会在短期有较大的变化,他与我们常说的知识和素养有较大的差异,后者的稳固性差,没有素质作为基础,素养的培养不会有所突破。素质稳定不是说素质不可改变,良好的环境、方法加上勤奋,素质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中,必须看到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在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春秋时著名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就是奉行素质教育的表现。这一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在发展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对特殊的能力进行培养,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需要。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素质就不会真正的得到发展。学生应当走向社会,在学习之余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来说,又是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的结合和交织,不能简单以“先天”和“后天”来划分。二者的完美结合,素质才会有充分发展。由于遗传、机体的发育、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等的制约,我们也不能期望每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不但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符合社会需求的特征,和平时期的治国之才、乱世的治军上将就是这一特性的体现。

由于素质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较高层次的素质特性需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发展。不顾基础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是不切合实际的,素质的培养需稳步的进行,不能拔苗助长,破坏素质的和谐性。素质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由于影响素质现成和发展的因素颇多,且有不确定性,相对其进程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也是极为困难的。

三、以素质形成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实施教学

素质形成可以概括为两两相对、两化交织、两性互变、两因相关、两律相通和两层相化六个基本原理。素质的发展与其他的事物一样,存在两个方面,在很早人们就把素质概括为“知”和“行”两大范畴。进一步演化为人的智能和性格,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人的现实素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因素和坚韧的意志行为品质。素质的发展是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结果,任何一种素质都受到一定的遗传、家庭、社会、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素质的自然基础是人脑,一个健全的脑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各种刺激,逐渐的成长和分化,其自身最后也被社会化。儿童最先接触的是家庭,她的影响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可能和遗传有关的先天素质都和这种作用有关。学校的教育则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素质的一种定向作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如某些特点的发展得到了加强,而其它的素质要素未得到相应发展,则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会提高。现在我们应当认识到,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整体,应全面的进行培养才能健康的发展,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更应做到这一点。

意识作为素质的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人可能会为一个虚假的观念而活着,也会因某种行为和现象而产生新的观念,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现实的学习行为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构成素质的各个方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框架中形成的素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感到这个框架的束缚,就会对传统的框架进行改建,这会导致混乱。同时又会导致新体系的形成。在这时需进行妥善的处理,否则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偏离现实社会,造成以后的适应困难。这种适应和突破是相互关联的,老师要在其中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以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