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409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自己拟定探究主题、设计策略与方法,经过进一步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主题。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对互博国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的理解和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设计和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学习经验的选择和课程统整等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经验的选择

学习经验不同于学科内容,更不同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科内容是以某种客体形式保存于学习者之外的知识或经验;教学活动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行为。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的所作所为。泰勒的这一观点继承了杜威“做中学”的主张,否定了传统的教学对学习活动的外控式假设,具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泰勒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和组织学习情境来为学生提供教育经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操纵环境来建立刺激情境,激发所欲行为的出现。由此看来,学科内容只是教师可供选择的情境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同时考虑社会、学习者、学校情境等多方面因素。泰勒提出,学习经验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实践目标所蕴涵的行为内容;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该行为中获得满足;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必须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多种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一教育目标;同样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带来多种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选择中,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题,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带来的惊喜和发现,鼓励学生表达探究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统整

一般而言,知识、学习者和社会是课程组织必须考虑的三个核心因素。有学者认为,常见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四类,即学科组织形式;以学生兴趣和发展为本的课程组织形式;以主要社会问题为本的课程组织形式;混合的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课程并非只关注某一种因素,而是采用了混合的组织形式,试图在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种因素之间达到平衡。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试图发挥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的长处,即兼顾其外在的活动形式和内在的统整性。“统整”是指概念上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物建立关联或整合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课程统整的深层追求在于实现学科知识、社会以及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均衡发展。有学者认为,课程统整超越学科的藩篱,参照师生协同制定出的议题或问题,透过课程的组织来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统整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统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应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

有学者认为,分科课程和统整课程之间存在一个具有过渡性的连续体,即传统的(traditional)、融合(fusion)、一科之内(within one subject)、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科际(interdisciplinary)以及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显然,后三者可纳入统整课程的架构之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借鉴多学科、科际以及跨学科的做法,在学科知识统整方面有所突破。

2.研究性学习应力图实现知识、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因此,仅做到整合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换言之,研究性学习应该促进知识、社会与学习者三者的整合。

3.研究性学习在确定主题时应该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协商产生

由学生自己拟定探究主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由于课程资源、物质条件以及学生与教师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由学生自主确定的问题难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得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指导并非是教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以师生共同协商的形式进行。师生协商不仅可以使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具有更多的个人意义,而且有利于建立民主、宽容的班级氛围。

4.研究性学习要求学校组织发展出合作的教师文化

尽管课程统整益处很多,但在实施中它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实施课程统整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在学校建立一个“协同合作文化”。有人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类,即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文化、派别主义(balkanization)文化、人为合作(contrived collegiality)文化和自然合作(collaboration)文化。一般而言,每一位教师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然而,教师之间却往往缺乏合作与沟通。这种状况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新情况。作为课程统整的一种具体方式,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习项目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多进行专业交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就会更加顺利。在这方面,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工作坊,同时设置一些不同学科间教师的合作项目,如小组备课、小组教学等,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机会,促进教师文化发展到自然合作文化阶段。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与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课程体系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教师、学校资源环境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对象同样涉及上述许多因素。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而且研究性学习也是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研讨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实施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时,要坚持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小组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把学生的探究过程、实践和合作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从其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反映的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评价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过程。在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时,要尽可能寻找机会观察学生从事的各种探究活动,以便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区别于偏重结果评价的传统教育评价的重要特征。只要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积极肯定。

二是注重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是注重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团体或小组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团体或小组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中常见的两种方式是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也称为量度评估,主要用于筛选和区分学生的能力,它在具体方法上主张运用量化评定,使用统一的试题、答案及考核形式来测验所有学生,并根据常态分布确定某一学生在该总体中所处的位置。这种测试更适合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判断某一阶段教学的质量。标准参照测验也称为水平评估,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是否达到预定标准。两种评价方式也不是截然对立的,量化或质化的手段都可以作为它的方法,每一种新的评价方式的出现都是针对着或为了弥补另一种方式的不足与弊端。从实践中看,只靠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问题。如果用单纯量化的方式,课题研究中的一部分工作和收获根本无法量化;但如果只用质的研究方法,也许会出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要从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参加,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另外,关注个体差异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评价时必须认真观察和收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资料,如进展日记、研究报告等。基于上述,可以将“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表现展示”等评估策略运用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践中。

1.档案袋评价

这是目前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常用的评价策略。所谓档案袋,就是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档案材料,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包括所有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就有关的信息。这种反映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学习成果是档案袋评价法所特别重视的评价内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要求每个课题研究小组制作一个档案袋,内容包括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活动记录、调查表、访谈表、各种原始数据、学习体会等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课题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不但具有较大的真实性,而且也具有可操作性。

2.研讨式评定

研讨式评定是把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论证的方法。这种评定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教育结果;(2)选定研讨采用的文本;(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4)设计简明的记录表;(5)以多种方法完成评价。

3.表现展示 表现展示是指学生在向他人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展示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包括练习、改进、反馈和复习等环节。这种方法允许学生个性化表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