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课程改革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审美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388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曾有人把二十世纪末的语文教学用“少、慢、差、费”四字形容概括,更有甚者,曰其“误尽苍生。”这种目空一切、全盘否定的霸者牛气,自然会遭到语文界因愤懑不平而实施的口诛笔伐和连环棒杀。但是闹了以后,如果我们能够安然地坐在茶楼里,信手翻几本古今中外之名著,再对照一下那几本厚实的教科书我们也许就不会暴跳如雷,不骂不行了,或者竟会猛地进化了许多,敢对自己说活该了。回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词,我们是否曾经实践过!多年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限定了我们的想象,规范了我们的思维,在对高中这一学习阶段的认识陷入了单行性定位,这三年成了一个跳板,而非桥梁,跳过去了的便是胜利的欢呼,没跳过去的便摔得遍体鳞伤,摔得一蹶不振,永世不得翻身。请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一座桥梁,那我们的高中生就可以个性的过去,或者散步,或者小步跑,或跳或跨,缆上下之无穷风光,抚惠风追日月了,带着理智创新的思维,健康完善的人格,丰富绚丽的知识,步入大学或者其他人生的美好殿堂,这样,我们便无悔了。
    面对高中教育桎梏了学生思维,使之演变为简单的反复弹跳的机械运动,成为一块沉重而腐朽的顽石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关于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 《5.31讲话 《在北大一百周年宴会上的讲话》重点强调了教育的创新问题。实施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明确了思想,确定了方向。这一形势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正如六十年代马寅初提出“人口控制论”,八十年代末我国才开始施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一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二十多年,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不下雨,下起了泥沙。在实践很差的情况下,我们倒是狠做了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文章。语文因其更传统、更历史,而招致更难创新与发展。
    传统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仅仅具有工具性。故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并非有错误,而且在义务教育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教育阶段更具有正确性与代表性,也就是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显然,这也并非一成不变,事物是运动的,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与团结合作,科技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启蒙教育时段普遍前移(胎教、婴儿、三四岁儿童期教育愈来愈受人重视),这些必然促使母语思维的成熟届点前移至16岁左右,并且还将继续前移。那么,高中语文教育走向何处去?是否可以不开设呢?无庸置疑,高中语文课的开设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们面临一个转型问题而已,然而也是既重要又严峻的一个问题。只不过我们面临一个转型问题而已,然而也是既重要又严峻的一个问题。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补充不足和巩固基础上向另一个方向的位移,那就是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哲学性。因而,突出学生主体自我发展,以培养主体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主体的认识、思维与审美问题是这一阶段的要务。当我们的视角转向自我创新和审美两大主题时,语文教学的前景不仅豁然开朗了。
    课堂结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必须发生变化,由教师授业为主变成学生学业为主,由教师解惑为主转化为学生自嘲为主,摆正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里,语文改革与实践大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就很有见地,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教学中效果突出。在教师指导下,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阅读,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剖析,知识让学生梳理,方法规律让学生总结归纳。如同大禹治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只能是疏而导之,学生要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实验与操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个循规蹈矩、只会死记硬背的、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老师思想解放了,在课堂上学生能放开手脚,就可以达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大家务必清楚,“不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和创新,主要指通过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之火花,我经常这样做:1、诱而导之,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标题、首尾段、人物形象性格的讨论、优美词句的欣赏与习作。如《胡同文化》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色光电效果,生动再现老胡同的颓废与默默生机,京味小说之词句韵味悠长,一步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又如鲁迅的《祝福》为何不以“祥林嫂”为题而以《祝福》为题?2、在质疑研讨中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因此,我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敢向书本和权威挑战”,教《触龙说赵太后》时,学生反复玩咏其语言文字之余,查阅工具书,察注释欠妥者若干处,“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没死以闻”、“持其踵为之泣”、“一旦山陵崩”等;教《药》时,学生自觉提出课本归纳的主题不正确,经过热烈讨论,得出“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和愚弄人民的罪行,从而说明了改造国民、唤醒民众的重要”的主题。敢于质疑,破旧立新,自能思维创新。3、遨游于联想、相象的世界里,拓展发散思维空间,迁移各类知识。比如我教《胡同文化》,就汪曾琪对胡同文化的忍耐、没落消亡、当地人的逆来顺受的主题,联想到我们湖南的“湖湘文化”的与时俱进的永恒主题,这样就使主题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深刻教育。联想与相象同样是我们写作的生命与源泉。联想与个性齐飞,相象共写作成功。4、重视作品的环境与背景。孟子曰,读文章要知其人论其世!读《纪念刘和珍君》,便要把它放到二十年代旧中国的黑暗背景下来读;《鸿门宴》把我们的视线拉向2200年前的刘项之争,定格在“项羽本纪“中;读《归去来兮辞》则更要把我与陶渊明融为一体,走他的路,说他的话,和他的酒,采他的菊。
    关于审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然而,高中语文旧教材,很难嗅到其中的审美气息,内容陈旧,知识老化,主题单一,二十年来一直沿用到今,祖孙三辈可公用一套书,殊不知近二十年之中世界知识总量翻了十倍多。另外,政治色彩浓厚,铺天盖地而来,文学色彩淡薄,几至于无,活生生的语文课便成了死沉沉的思想说教课。自然学生不愿学,老师也不愿教。新教材之文,政治性之文大删特删,文学性、美学性、科学性洋溢于自理行间,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都彻底打入冷宫,而《河塘月色》、《过万重山漫想》、《世间最美的坟墓》、《兰亭集序》等均是文辞优美、声情并茂、以情动人之美文。
    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寻求生活之美,人生之美,就是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在增长才干、知识、阅历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常造美。此时此刻,他们思想与感受最为敏锐,能深入到社会人生最细微的瑕疵中;他们的目光独特而锐利,他们有着强烈的欣赏和表现美的愿望,这一切都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反映,这必将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道德,创新思维,而语文学科,审美始终贯于其中。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
    一、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有利土壤。教学活动中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等多对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的设置,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执著追求的创新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心理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而和谐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要受到相互尊重,彼此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寻求理解与平等。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一种解放感、轻松感,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感想敢说,那么,课堂将会激情激趣,处处闪耀着智慧与哲理之光,创新与审美之色,从而收到最佳效果。可以说,审美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思想,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以美激趣,感悟人生,打开创新之门。
    教育美学认为,审美感对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之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从中得到乐趣,而他所以从中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之文,大多文质兼美,它包蕴着丰富生动、含蕴无穷的语言,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独立突出的文学形象,多样多变、异彩纷呈的文章结构,情景交融、美不胜收的意境,集古今宝贵思想之精华,收中外名人雅士之贤文;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长江三峡》的豪放激昂,听《〈指南录〉后序》、《记念刘和珍君》的慷慨悲壮,和《琵琶行》的深沉哀怨,悼《祭十二郎文》之情同手足,悟《陈情表》之进退狼狈与反哺跪乳,赏《荷塘月色》的清丽婉约,品《项脊轩志》之珊珊可爱;叹孔乙己之可悲,笑别里科夫的可笑,鄙范进之可憎,厌葛朗台之可恶。这些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或悲或喜、或嗔或妍、或醉或醒、笑看人生、卧听风云,极易让学生产生美感,沉醉于如此美文中,一切结构之奇、语句之谐、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皆出乎其内,又聚乎其外,并潜移默化于心。
    好的内容固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感悟,激发学生创新,但教师不善引导、不懂审美艺术,不会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然收效自薄。故而教师要时刻注意审美,以美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常变常活、常活常新、常新常趣、常趣常益。值得一提的是,特级教师于漪的“情趣教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用“新”、“趣”、“情”、“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无穷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自会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