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互博国际 | 校园资讯 | 互博国际 | 德育之窗 | 科研之窗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图片 | 网上评卷 | 
您现在的位置: 互博国际客户端下载 >> 互博国际 >> 教研课题 >> 正文 今天是:
互博国际-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1485    更新时间:2006-10-1
         【字体: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直接地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课堂教学则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育人任务的最基本的途径与方式,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然而审视当前的现状,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控制,忽视师生的交往互动;过于强调抽象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情境建构;过于强调预设、封闭,忽视开放生成等。本文拟在剖析目前课堂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以期对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一、注重发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注重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指学生的发展,也内含着教师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对于所有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应成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而且也应使教师获得生命满足,使师生双方的发展相得益彰。

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师发展的忽视,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只是重视了学生的发展,而且是片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充塞于学生心灵的唯一就是知识,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则被虚无化。这种教学既把教师的发展排斥在外,又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以知识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因此,发展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教师的目光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微笑要洒向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总之,课堂教学要把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终极目标。

第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绝不是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是要搞“填平补齐”。教育的真正对象是一个个“具体个人”,而不是抽象化、一般化的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发展性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是怎么样的,人的发展也就是怎样的,人的发展受他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活动的类型的制约。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教师的发展是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而且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双赢”。

二、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要实现主体的发展,必须有主体参与。这里的主体参与,不仅指学生主体参与,而且指教师主体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最终实现双方的主动发展。

然而,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把教师的讲授作为主要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基本上是一种学生非主体参与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代替了学,教师成为中心。它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接收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你给我收的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水平。

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学生主体的参与来看,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特征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第一,全员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此,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不是少数学生。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

第二,全程参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只是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第三,积极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和消极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第四,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有效参与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是不行的,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可能获得学习方法,不可能学会自主学习,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发展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由原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主体参与表现为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取原有的知识,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交往互动

交往互动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只有建构一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生命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权威一依从”的关系,是“控制一服从”的关系,教师是客观真理的代言人,是社会意志的体现,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只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忽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度交往。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众所周知,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构成。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在社会化的环境里才能得到健康成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因为他们意识到,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而每个人意义建构的质量、深度或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使个体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当代教学论研究也认为,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对教学主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表征是互动,交往的结果是互惠。发展性课堂教学交往的特征即体现在交往主体的互主体性、交往活动的互动性和交往效果的整体性三个方面。

第一,交往主体的互主体性。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的“我一你”关系,而不是“我一它”关系。

第二,交往活动的互动性。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交往效果的整体性。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互动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对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发展,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四、情境建构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围绕着“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环境和支撑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其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情境建构也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所应用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脱离实际情境的,教师试图将大量的事实性知识或信息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记忆这些知识以应付考试,但在现实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概念性知识。这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弊病。由此产生的结果只能应付考试,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情境化学习,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的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学习情境。

第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现实意义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理解知识。

第二,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利用影视、摄像和媒体网络把眼前生活中不便展示的问题情境,在屏幕上逼真形象地呈现出来,为教学服务。如近年来颇有影响的抛锚式教学,就是利用影像作为“锚”,创设一个虚拟的然而又与真实情境类似的问题情境,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五、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结构的完整,一般来说,复习、传授、练习、巩固、小结等环节是一堂课所必需的,我们也经常把结构是否完整作为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结果使得教师们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阻碍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由于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强调开放、生成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封闭的教材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课堂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学生的差异是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中心应放到课堂中的学生身上,放到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上。总之,教师应有“活资源”的意识,成为课堂中信息资源的重组者,引导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

第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发展性课堂教学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强调开放生成,不是说不要课前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育科研录入:gmtdwf    责任编辑:gmtdwf 
  • 上一个教育科研:

  • 下一个教育科研: